【自学指导】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语言精练的特点。
2,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其含义、作用。
3,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其含义、作用。
2.难点: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正音正字】
矢shǐ 磐pán 荃quán 轩辕xuānyuán 孺rú
【词语积累】
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注: 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找出这两首诗歌的韵脚。
3,从这两首诗歌中找出比较工整的对偶句。
【课文简析】
《自题小像》是鲁迅年轻时,立志报国、向旧世界宣战的人生宣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两句,用无法逃脱爱神的箭,形容自己和祖国不能不相爱,以此衬托爱国之情深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两句,用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决心,表达自己矢志救国的宏愿。其境界之高、立意之深,为后人敬佩。
《自嘲》回顾自己不平坦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战斗到底、决不屈服的斗争决心。题名与诗中的自嘲文字,显示了作者嬉笑怒骂[注: 嬉:游戏。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皆成文章的文字功力。
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自题小像》是直抒胸臆;《自嘲》则是曲笔言志。
【思维训练】
1,如何理解下列诗句?
①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 我的心无法逃脱神箭,尽管故乡风雨交加[注: 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晦暗我还是坚定如磐石。“神矢”指古罗马爱神射出的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无法摆脱对祖国深挚的爱,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当权者却不能理解,我将自己的鲜血献给祖国。“寒星”比喻民众;“荃不察”引用《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斎怒。”“荃”指君,也可以指臣;有人说本诗也是指民众。“轩辕”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这里指代中华民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对祖国强烈的爱。 )
③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 运道不好还能有什么要求,没有翻身已经碰破了头。这两句诗写出自己背时倒运地奋斗着,无私地为祖国的富强而战斗。 )
④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 这两句诗与“未敢翻身已碰头”都是“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 )
⑤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对敌人决不妥协的战斗态度、对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 )
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鲁迅受反动派的迫害到处躲避,只有小楼才是自己的天下,可以不管外面政治气候的变化、交替。这是自嘲,也是讽刺、攻击国民党反动派一味躲避、不管祖国危亡的消极行为。 )
2,《自题小像》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情怀和志向?
(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虽身在国外,仍心系祖国愿意为祖国富强流血牺牲的情怀和志向。 )
3,《自题小像》中哪些词语象征祖国人民?运用了什么典故?
( 《自题小像》中“故园、寒星、荃、轩辕”这些词语象征祖国人民。
“荃不察”引用《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斎怒。” )
4,《自嘲》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和志向?
( 《自嘲》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与敌人战斗到底、决不屈服的斗争决心和对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私情怀。 )
5,《自嘲》中“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 “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是:“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
6,这两首诗歌前后跨越了30年时间,鲁迅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 鲁迅从一个充满报国热情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在文坛第一线叱咤风云[注: 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的斗士,面对严酷的现实,他变得既有坚定的、无所畏惧[注: 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的爱国之心,又有成熟的、冷静犀利
[1] [2] 下一页
的批判意识。 )
7,为下列各字组一个四言短语,最好是成语。
①矢 ( 矢志不渝[注: 表示永远不变心。] 众矢之的[注: 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有的放矢[注: 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
②磐 ( 坚如磐石[注: 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
③辕 ( 南辕北辙[注: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
④孺 ( 妇孺皆知[注: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
8,请以《自题小像》为题,写一首短诗。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学习建议”。
3,预习《有的人》。
【教学后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