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两代人要沟通理解,父母要理解子女,子女也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道理,明了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2.初步学会透过叙述人主观的叙述,透过文字表面意思,分析事情对错。
3.理解插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1.明白羚羊木雕的贵重所在。
2.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客观分析在这一事情中“我”和父母谁对谁错,谁错得更厉害。学会不人云亦云[注: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有自己的思考。
三、学法指导
通过分析羚羊木雕贵重所在,分析羚羊木雕对于“我”和父母来说起着什么作用,分析我和父母谁受到的伤害更大,了解在这一事件中,“我”和爸爸、妈妈各自错在哪,引出对本文的理解。
四、课前预习
1.完成下列练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
犄( )角 树杈( ) 裤兜( ) 攥( )着 寒战( )
⑵解释词语:犄角 形影不离[注: 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仗义 满不在乎[注: 丝毫不在意。] 寒战
2.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章是以谁的口气介绍事情过程的?是带有个人主观看法还是以第三者角度客观叙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章写了哪四件事?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得的?
①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中学语文在线 )——( )
②作者安排的顺序:( )——( )——( )——( )
3.阅读本文后,提出两个质疑。
五、学习要点
1.请同学谈谈你对“我”和父母的看法。
2.结合文章写作时代,和同学们一起分析羚羊木雕贵重在哪?分析对于“我”和父母来说羚羊木雕是什么。
3.客观分析“我”和父母对错之处,看看谁错得更厉害。
4.引出本文的主旨。
5.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详略如何?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从插叙和详略两个方面分析)
6.文章倒数第二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反思我们有没有像文中的“我”一样,明明伤害了父母心,却只顾从自己出发,反而觉得父母伤害了自己。然后,畅谈怎样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六、小结
少年儿童不能总认为大人不理解自己而弄出所谓的“代沟”,应该承认孩子是不大懂事,所以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方面,大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与父母要多沟通,相互理解,才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才能避免出现彼此伤害。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自作主张是不恰当的。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家庭才会和谐。
七、学习巩固
1.见《品读 点击》p15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括号的词语能否替换原词语。
⑴她把小刀塞(放)到我的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妈妈变的十分严厉(严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坚决)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珍贵)的木雕!”
[1] [2] 下一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思考
⑴本文叫《羚羊木雕》,选入教材前的原文叫《反悔》,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你认为文章中对万芳言行的描写是否有别扭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反悔》中“万芳”叫“万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快乐小男孩,同样“我”也是一个男孩,编入教材后,将“万方”改成“万芳”,我们两人的性别都变成了女孩子,你认为这样改变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人认为,“我”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再拿回来是不好的,你认为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如果把家里的东西送出去了,能否拿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请你“透过文字”来分析插叙部分的“换裤子事件”中“万芳”和“我”的行为有何不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