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二中 初一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_
执教日期:2009年11月26日 教学课题 《天目》小练习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重点实词、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复习——测试——讲评 ( 注释、积累 、熟记、会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入学习古代文言文,感受祖国文化的意蕴。 重点 积累实词 难点 实词的迁移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热爱祖国的山河 绿色教育结合点 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教学过程: 《天目》小练习 一、默写 天目盈山皆壑, ,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 ,石径曲折, ,二绝也。虽幽谷县岩, ,三绝也。 ,而天目雷声甚小, ,四绝也。晓起看云, , ,奔腾如浪, ,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 , ,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 , ,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 ,无逾此者,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颠 可 2、峭削者鲜迂曲 鲜 3、石峻毛枯 毛 4、虽幽谷县岩 县 5、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悉 6、凡此皆山之病 凡 病 7、山僧以为异 异 8、下山率相贺 率 9、高不逾数尺 逾 10、一株直万余钱 直 11、天目盈山皆壑 盈 答案:1、颠:同“巅”,山巅 可:大约 2、稀少 3、草木 4、县:同“悬”悬挂 5、悉:详知 6、凡:总共 病:弊端 7、异:反常 8、率:都 9、逾:超过 10、直:同“值”,价值。11、盈:满。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2、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3、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4、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 答案: 1、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2、凡是山幽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瘦削的山很少迂回曲折[注: 迂回:回旋,环绕。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常比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我说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身悟道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就生出了在此脱离尘世,与佛门弟子聚会祈祷的念头。 4、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 四、课文理解 1、 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 (1) (2) 答案: (1)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2)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谦,某亦不敢面誉。” 2、找出本文运用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句子。 比喻: 排比: 对偶: 答案: 比喻:1、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2、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3、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4、松形如盖 排比:1、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2、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3、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1、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2、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5、 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天目山总体特征。 答案: 幽邃奇古 6、 请概括“七绝”的特点 : (1) (2) (3) (3) (5) (6) &nb
[1] [2] 下一页
sp; (7) 答案: 一绝:(沟壑飞泉) 山谷的幽深,泉水的晶莹。二绝:(石色苍润)雄伟、幽静、奇妙。 三绝:(庵庙掩映)坐落在悬崖之上,精巧绝伦。 四绝:(雷声嘤嘤)描写声音的细小,比喻生动。五绝:(云浮山动)云之洁白,山漂浮在白云之上。六绝:(山树华盖)树高大,形如盖,价值高。七绝:(茶笋香鲜)茶叶醇香,笋干鲜美。 5、文中归纳了天目山“七绝”,选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绝”,谈谈自己的感受。 示例:二“绝”写的好,简短几句,将天目山的石头的颜色、形状,山势等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感觉极为真切。 二、讲评 三、布置作业 1、同步练习 2、没有背出课文的同学继续背诵 课后小结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