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职员之死》教案
枫泾中学 宋季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多种描写方式对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的作用。
2、理解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
情感与态度:认识社会不平等造成人们极端恐惧的心理。
过程与方法:圈画、朗读等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文本,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寻找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是《小职员之死》,作者是谁呢?
有谁还了解契诃夫?
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批评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
一、学习词语: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读一下下列词语
二、引出课文:
《小职员之死》的原因何在,相信我们的同学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界限,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给死者开具一份死亡报告。
(以下表格借助多媒体由学生完成)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切尔维亚科夫 男 成人 职员
三、整体感知
以上死亡报告缺少什么内容?死因是什么?请谁来概括一下:(板书:明始末)
板书:小职员——打喷嚏——道歉(几次?)——死亡(以上5分钟)
三、研读文本:
(一)1、难道是由一个喷嚏引发的一个人的死亡?我们把时间锁定在这最后的三天,哪三天?把有关词语找出来。看看小职员死前有什么症状?(板书:查症状)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看待打喷嚏这一现象的?(学生答)作者以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注: 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也在所难免[注: 难于避免。]。人人都打喷嚏。
3、是啊,作者这样不厌其烦[注: 厌:嫌。不嫌麻烦。]地写这一段是为了说明什么?
想强调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任何人、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
4、那么,小职员先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课文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
好,“毫不慌张”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也觉得很正常?他是如何表现的?
5、既然如此,那他为什么还要“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如果把“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改为“很礼貌地举目看看四周”,可以吗?为什么?“毫不慌张”只是表象,内心深处还是对周围充满着谨慎恐慌,这个“像”字,表明他的这个举止并非是真正的礼貌绅士风度,恰恰是他胆小卑微的表现,是他战战兢兢[注: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的开始。
6、打喷嚏前小职员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媒体)请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文中反复强调“美好、心情美好、无比幸福”是什么用意?
小职员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与后文悲剧性的意外作对比,突出打喷嚏这一小小的举动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7、后来呢?看来打喷嚏是小职员的命运转角处。问题的关键点在哪儿?
喷到的是将军
8、当发现对方是将军时,他是怎样想的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请大家注意这么一句话:“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怎样的信息?
他知道官官相护[注: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可能会对他间接地产生影响,别忘了他可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职员,对其中的游戏规则比一般人更通晓。上司可不是随便能冒犯的哟。他的多疑、猜忌、胆小慎微流露出来了。
(二)、1、既然“不妥”,那就道歉吧。同桌同学分角色读4——7节,共几次道歉?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读之前我请同学分析一下,要读出什么?
2、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事,会如何开第一次口?(学生回答)“对不起”或“不好意思”——“务请大人原谅”,有什么不同?分析一下他的心理。
3、将军的第一次开口“没什么、没什么”应该是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
让学生模仿将军的“哎,请坐下吧!让人听嘛!”注意二个语气词“哎,嘛”
4、面对将军态度的开始恶化,小职员又有怎样的相应变化?请用文中的词概括。
5、“心慌意乱[注: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不再感到幸福”“惶惶不安起来”“胆怯”“嗫嚅”(板书:心慌意乱)
“嗫嚅”是什么意思?与文中什么地方相呼应?为什么?
(三)、1、“嗫嚅”是什么意思?与文中什么地方相呼应?为什么?
说话吞吞吐吐[注: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先说而不敢说。 省略号。 表现了他哆嗦、恐慌、欲言又止 (学生模仿第三次道歉)
2、从将军第三次回应、第四次回应中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模仿语气读读再分析。
态度进一步恶化:不高兴——不耐烦——很生气
3、在这两次道歉之间,作者还写到了什么内容?
回到家与妻子交流
4、她为什么回家后就急着将此事告知妻子?妻子听到将军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为什么与丈夫的“总不妥当”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
他觉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小职员毕竟身在官府,耳濡目染[注: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让他十分清楚官场上的潜规则,“只缘身在此府中”啊!这种对比让我们更清楚小职员行为
[1] [2] 下一页
的根源。
5、在第四次道歉之前,有一句交代很特别,是哪一句?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穿上新制服,刮了脸” 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认真对待,这件事已全左右了他的思想行为。
(四)1、第23节中,他都说了“写信”,“再也不来了”,可为什么又来第六次,也就是最后一次道歉?
仍心存戒虑,他的本性、处境决定他不可能真正放得下这件事。
2、最后一次道歉,将军又作何反应?
滚出去
3、这可以说是使他死亡的致命一击,那文中什么词又表现了他的崩溃与绝望?
吓呆 碎
4、是什么“碎”了呢?
心胆俱碎——梦想、前途、希望都破灭——不死才怪。(以上约为18分钟)
(五)究死因:
1、导致小职员之死的祸端?(课件)
引导学生畅谈,边归纳边板书
(板书: 卑怯 奴性 (内因)
将军:一次次的道歉,换来的是将军一次恶于一次傲慢、暴烈,这对于生性卑怯、奴性十足的他来讲,只能是加重其心理压力,加速其死亡。
(板书: 傲慢 权势 (外因)
2、一个官员因为一个喷嚏就能夺人一性命?他果真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在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杀手?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多媒体:写作背景) 等级森严(板书)
3、标题改为《切尔维亚科夫之死》可以吗?说说理由。(多媒体)
本标题强调正是他的特殊身份,所处的阶层使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一个”小“字,更突出了其渺小,地位之低下、人格之卑微,那么,离奇之死也就不离奇了,非正常之死也就正常了。(以上约为8分)
4、在本文中作者流露出怎样的的情感?怜——遭遇、悲——狭隘、鄙——本性、憎——社会(板书:怜、悲、鄙、憎)他的小说写“小人物”的不幸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软弱,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5、鲁迅说,小说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那我们就对症下药[注: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处方吧。(板书:开处方)
引导学生从内因到外因,同时板书。
开处方 自尊 豁达
平等 沟通 和谐
6、人们常说,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人间的众生百态来的。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应该说如今已进入了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时代,那在我们身上是否也或多或少存有小职员的影子呢?
唯唯诺诺[注: 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庸人自扰[注: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卑微猥琐、心胸不够开阔、疑虑太重、缺少独立自由的人格等等,只不过症状没那么明显,后果没那么危险罢了。
四、思维延伸:
1、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依然是看戏,依然是打喷嚏,只是将军打喷嚏到小职员脸上,情节又会怎样演绎?(注意:不能脱离时代环境及人物个性)
(多媒体)(课堂上最好能展开讨论一下,视时间而定)
2、人是社会的产物,畸形社会孕育病态的人。腐朽的等级制度不改变,小职员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那小职员必死无疑的命运就没法改变,不是吓死,便是气死,真是叫你死没商量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专制制度,人们才能正常、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样的悲剧才能少发生,不发生。
3、小职员在大街上蹒跚的时候会怎么想?写一段话。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