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驾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2、 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3、 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4、 继续学习概括文章里的主要事件。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教学难点
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概括文章里的主要事件,训练初读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
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概括初读课文后“我”和表哥的性格特点;妈妈和姨妈教育孩子的相似点,初步体会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 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三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
2、 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一遍。查阅“驾到”这个词语在词典里的解释。抄录在书下的注释里。
3、 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表哥驾到》,写在书上课题旁边。以上内容完成后由家长签名。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
4、 谁能上来写一写《表哥驾到》这篇小小说的作者的名字?出处?
5、 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补
三、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30分钟)
1、“驾到”这个词一般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为什么这篇小小说的题目里要用这个词?(5分钟)
(“驾到”这个词一般用在达官贵人[注: 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身上,特别是皇帝身上。因为这里用“驾到”表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复杂心理。是一种夸张、调侃的幽默语气。)
2、在“我”和表哥互相认识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请用概括的语言说明。(由几个人概括说明)(14分钟)
3、通过我和表哥见面交往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和表哥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我都擅长什么?表哥会什么?我们一起玩的时候,能看出我们哪些优点和不足?)(5分钟)
(我比较活泼,有主见,爱好运动,动手能力强;表哥比较文雅,脾气温和,有多种技能,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4、对于我和表哥的表现,妈妈和大姨妈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发现她们的看法有一个奇怪的现象?)(3分钟)
四、反馈
1、当我们第一遍读完课文以后,我们要从课文里感受到哪些信息?
(主要写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哪些?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受或情感?特别要提醒大家,如何快速判断主要事件?从学过的两篇课文中总结: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3分钟)
2、作业。
(1)《课课练》p1/1-3;p3/8;10选做。
(2)以“我”的表哥的口气,写一篇题为《拜访表弟》的随笔,字数不限。(表哥的心理活动可以参考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模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加深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2、在心理变化的仿写中能有“大词小用”的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反馈并导入新课。(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学习进行铺垫,了解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对课文熟悉和理解的程度,了解仿写的质量。)(10分钟)
[1] [2] 下一页
1、请一到二位同学朗读自己仿写的随笔。(如果能事先批改,挑选有叙述者转换问题的文章;表哥的心理描写与“我”的相照应的文章朗读。)
2、点评。
a叙述者转换了,要注意什么?
b表哥的心理活动与“我”的虽然相照应,但能否照搬“我”的心理?
二、精读第1到第6段、第7到第22段。(通过朗读、圈划、讨论,体会“我” 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23分钟)
1、 自读第1到第22自然段中描写“我”在表哥“驾到”前和表哥“驾到”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圈划出含有和“驾到”一样具有夸张、调侃的幽默语气的词的语句。
2、 朗读、讨论第1到第6段中圈划出的语句,体会“我”在表哥到来前是怎样的心情?造成我有如此复杂心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妈妈从来没有看到并肯定我的优点,只看到、批评我的缺点,还喜欢用我的缺点去和表哥的优点比,使我缺少自信。)
3、 朗读、讨论第7到第22段中圈划出的语句,体会“我”在表哥到来后又是怎样的心情?造成我此时复杂心情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大姨和表哥都看到并肯定了我的优点,让我又有了自信。)
4、 那么,在第43段里,“我”要告诉表哥:我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注: 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还说彼此彼此,相见恨晚[注: 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发现大姨也像妈妈这样看待表哥的,表哥和我的遭遇一样的激动、同情。)
5、 如此看来,“我”在文中的心理变化好像在暗示什么?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不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不能只把别人孩子擅长的作为优点而否定自己孩子的优点。不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
三、反馈(7分钟)
6、 读完这篇小小说,你觉得作者最鲜明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我”在表哥到来前后的心理变化;用幽默的语言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把类似于“驾到”这样的表示尊敬的词语运用到写和孩子同龄的人身上,这叫“大词小用”,常常能产生轻松、幽默的效果。)
7、 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大词小用的写作语言,改写《课课练》p3-4《一诺千金[注: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中第9到12段。
教学后记:
本文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教学目标一课一得,每节课找到了切合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例如第一课时针对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薄弱进行再训练。但是第二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和产生入手大词小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