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场鏖战》教案
实验学校 陶玲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王一生的形象,了解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与意义。
2.理解场面描写在塑造人物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说《棋王》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在插队的列车上“我”与棋呆子王一生的相识;第二件是到了农村之后,王一生与队里高手脚卵倪斌下棋;第三件是王一生的一场九盘盲棋大赛,成就棋王之名。原文共四章,本文选的是第四章。
二文脉梳理
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情节结构上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课件)
三探讨交流
一)人物形象
要求:细读课文所选部分,对王一生这个人物进行分析,在书上作圈划、评点。
主要归结为两点:1.爱棋、迷棋,“精神上自有追求”。
2.有棋品、讲棋道之人。
二)场面描写
1.圈划出文中的场面描写,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2.场面呈现了什么气氛?是从哪些方面来营造这一气氛的?
明确:(侧面描写)
1.“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狗的忙乱,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结局也必将惨烈。但这场战争是在王一生一句大度的“和了”中结束的。
这就间接表现了王一生从棋道中悟得了人生的乐趣和智慧的魅力,对喧嚣纷扰的人世纠葛漠然而遁避的性格特征。
2.紧张又热闹的氛围(从“我”的心理描写中也能体会到)
个体与群体:一个傻子、众人、行人、百十人、上千人、一街人
人与物:以上的人们和长途车、尘土、乱纸、四五条狗、
无声与有声
点面结合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
棋王是场面中的焦点人物,场上的棋王和观众共同构成了棋场鏖战的场面。
选文的场面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方面有着举足轻重[注: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阿城的其他作品《树王》、《孩子王》
2008、12、24
教学后记:
看完课堂录像,听完课堂录音,我的眼泪再一次潸然而下。
为学生悲哀,更为自己悲哀。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录像课,在我的预料之外,但呈现出的现实就是如此。
录像少了不少现场感,也更难以感受到师生的互动,当事人的情感交流。
铃声响了,随着提示,在慵慵懒懒,稀稀落落的每周一诗的唱读声中,开始了今天的语文活动。平静,再平静。我告诉自己。
随着一声“请坐”。一个声音先声夺人[注: 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今天我们上‘棋场鏖战’”这是这个学期新增设的语文课代表的插言。我的情绪一下了再一次跌落。“能上的下去吗?”理智告诉我,要上下去。我尽量平静的说“楚河汉界,谁与争锋?今天我们学习‘棋场鏖战’。”
接下来,大脑一片空白。课还要继续上下去呀。豁出去了,我断断续续的讲完课文的导入部分。一下子难以进入上课的状态。
接下来的这段视频献丑了。祈望同仁们多多包涵。
教学反思:掌握学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初三毕业班学生功课繁忙,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可能性,做老师的几乎不能奢望。那么对于这么一个中篇小说的节选,要想上好,不能不读。于是,我在早读课和下午的语文课上分别领着两个班的同学去读,按要求完成的同学至少是读了两遍。另外,课前自主完成品读本上预设的一些作业,权当让学生再一次预习。如此走过课前,想必上课也应该能讨论的起来了。可,事与愿违[注: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反思一:如果学生开场没有出现你想要的场景,不要着急。学生毕竟是孩子,老师要耐心的去因势利导[注: 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比如:有学生先声夺人时,你可以就着他的话往下说:“是的,某某同学非常聪明,他把老师准备马上要讲的话给说了。”如此这般,可能会更好的调节气氛,进入到文本的学习。总之,老师要不生气,不上火,善于调控现场的秩序,合理组织教学,这一点尤其重要。
反思二:整个教学没有展开,也很难展开。老师方面是时刻受到现场动态的影响;学生方面是受到来自师生、生生没进入状态的干扰。所以说,这是一节初三学生原生态的课堂。我将不断的提升自身水平,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服务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