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春天来了
单元目标
知 识:
1、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 学习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 了解短句的特点机器表现力;
4、 了解童话的特点;
5、 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6、 了解想象和联想及对比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能 力:
1、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等散文,选择一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
2、 尝试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描写上海的春风,上海的人;
3、 设计几种花的话;
4、 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
情 感:
1、 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 懂得热爱生活是发现生活之美的前提。
3、 培养谦虚的品格;
4、 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纯真的生活;
5、 学习释放自己的热情,让思绪轻舞飞扬,让生活充满情趣;
6、 感受春夜雨景的特征和西湖特别的韵致和情趣;
7、 感受七律读来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的语言魅力;
8、 感受江南春天的景色和它所展示的深远、广阔而迷蒙的特有风情。
一、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 识:
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认识作者在写景中抒发感情的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1] [2] [3] 下一页
能 力:
1、品味重点句子的神韵。
2、阅读朱自清先生《匆匆》、《绿》、《威尼斯》等散文。选择一篇,写一段点评析。
情 感:
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
1、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材料。
2、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威尼斯》等散文
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
1、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文章或古诗?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 简介作者
学生交流
齐读课题
激发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名家名篇
二、初步了解课文
1、 范读课文
2、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读了课文,你的心中涌起怎样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划边思考。
2、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引发想象
三、品析重点词句
媒体出示
1、 细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
2、 品读你最欣赏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重点语句交流。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桃树、杏树、梨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6)看,像牛毛,……。
4、仿照课文中“春天像……”的句式,你也来说几句。
1、 小组讨论
2、大组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说出喜欢的理由。
4、积累词句
积累语句
培养语感
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四、回归整体
1、文章可分几部分,各写了什么?
2、作者在写景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3、质疑问难[注: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自由想象
帮助理清课文层次,帮助记忆
五、课外延伸
媒体出示
1、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威尼斯》等散文,选择一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提高生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积累重点词句
教后感:
老课文新学法
朱自清的名篇《春》依然在新教材中出现,并在一册课本的第一课,可见它的生命力。但是在二期课改的形势下,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而感悟的最佳方法就是朗读。朱自清诗一样的笔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感悟,学生深深感受到春天勃勃的生机。而通过朗读最喜爱的句子并谈谈读后各人的体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更使学生感到美丽的风景不仅在我们眼前,更在我们心中,只有用心感受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样,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领会作者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好文章是品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合集(全):
下载地址1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