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窗》的艺术辩证法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周荆宇
教学目标
1、 阅读小说《窗》,并总结自己在小说的阅读方面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2、 阅读评论文章《<窗>的艺术辩证法》,讨论本文作者从哪些角度鉴赏小说《窗》,学习本文赏析小说的方法。
3、 自选角度,写一段关于小说《窗》的赏析文字。
说明:
九下第七单元主题是诗文赏析。本文选自《名作欣赏》1994年第四期。是对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鉴赏。初中阶段学生已经了不少小说作品,本文的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小说教学的最后工作,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评论性文章的学习,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文学学习中具有收官的意义。
目标1的确定,涉及的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层次和理解层次:结合小说《窗》的学习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积累。如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环境、题目、结尾等等。
目标2的确定,涉及小说赏析层次。这一层次的任务是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就本文而言,学习评论文章主要是培养学生正反对比的艺术结构、虚实结合的艺术描写、知微显著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
目标3的确定,试图引导学生尝试写作小说评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这篇小说评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结构、描写、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
2、 难点:小说评论的写作。
说明:
教学重点的确立,希望学生通过这篇小说评论的学习
举一反三[注: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进入文学评论之门。
确立这样的教学难点是希望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文之外,另找到赏析这篇小说的一个角度,学习简单的小说评论写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阅读小说
我们已积累了不少小说阅读的经验,而阅读优秀的小说评论,可以提升同学们赏析小说的能力,将阅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培养我们的文学审美能力。今天,我们将阅读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及《名作欣赏》发表的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窗>的艺术辩证法》。首先请大家先自读小说《窗》。发表自己的阅读收获,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阅读小说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读后汇报阅读收获并谈谈阅读体会。例:
生一: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体会:读小说要理清情节。
生二:靠窗的病人面对病魔,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体会:读小说要把握人物形象。
……
这是小说阅读的第一步,是小说基础知识如:情节、人物形象等知识的教学,是小说赏析教学的必要铺垫。
自读评论
学习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评论文章《<窗>的艺术辩证法》,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对文章几个小标题的理解。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表看法,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后提示:这篇小说评论文章主要从正反对比的艺术结构、虚实结合的艺术描写、知微显著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小说。通常赏析小说还可以从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生一:标题一“微与著”,揭示了这篇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以“窗”为线索,通过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这个情节,让我们看到善恶两种灵魂的猛烈撞击,折射出人生哲理、世态人情。
生二:
“虚与实”揭示了这篇小说令人拍案的艺术构思:在靠窗病人口中
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病人的眼中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生三:
“正与反”,揭示小说通篇巧用对比,从不同角度挖掘人物性格内涵的艺术手法。
讨论本文作者从哪些角度鉴赏小说《窗》,学习本文赏析小说的方法。落实教学重点。
探究学习
小说阅读的更高层次是探究性学习,在读了这篇小说的评论之后,你能否自找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学生写作短文后交流。重点是:赏析文章是否准确概括出小说的艺术特色,对我们赏析小说是否具有启示作用。
初步培养学生写作文学评论的能力。
思路点拨
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学习建议,由钱钟书、端木蕻良等关于“窗”的抒情语句导入课文。自读小说后,说说自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看法,与评论文章《<窗>的艺术辩证法》的赏析相比较,看看哪些想法和课文一致,哪些想法是课文没有的,课文对我们阅读小说又怎样的启示。
练习举隅
附学生在自读小说《窗》后写下的几段赏析文字,供教者参考。写作者是初一初二学生,并不作修改,便于大家了解学生小说阅读的真实水平。
赏析一:(初二学生高观芷)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文章在这短短13个字中
戛然而止[注: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那些他原本幻想着、憧憬着、甚至不惜以坐视一条生命在他身旁痛苦消失为代价追求着的一泓湖水、一群群野鸭天鹅、一对对年轻的情侣、一场场
扣人心弦[注: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的板球赛……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真正能够躺到那张靠窗床上的那一瞬破碎——
窗!
不得不为文章结尾的高妙击节而赞,它没有试着去描绘那位病人此刻的心情:震惊?抑或是悔恨?因为这一刻,那种“极度”的情感已经不可能用任何词语来诠释,诠释意犹未尽的我的震撼!
然而,本文从始至终,却都是极其平静的,平静地讲述了这间病房中所存在过的大爱大善大悲大恸——
记得靠窗的病人为他的病友所描绘的窗外世界的生机与活力,栩栩如生,而事实上,这一切并不存在!我无法想象,一位病情十分严重甚至不能做任何事情的的孤独的病人,是怎样在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基础上,描绘出那样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震撼我的,不仅是他的善良,更是他的乐观!如此的大爱大善,让我不禁开始构思一个“在这位病人善意的谎言、乐观的鼓励下,他与他的病友在医生护士惊讶的目光中携手出院”的美好结尾。
可作者的构思远比我高明许多,也残酷许多——
他为这个童话,添上了一笔人性,添上了一份真实可信、合情合理的情感——期待与不甘。
或许会有人怀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仅仅因为想要换个床位,就可以
袖手旁观[注: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一条生命的离去么?而我却笃信文章的发展
顺理成章[注: 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亲眼看一看窗外的世界,对于一个“不允许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的病人来说,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因此,为了得到这种权利,他可以不惜一切!
《红楼梦》为何被誉为“千古第一悲剧”,那是因为《红楼梦》表现出的“恶”,凤姐的“恶”、袭人的“恶”、王夫人姐妹的“恶”……都在人性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却一手操办出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大悲大哀——
本文的作者亦深谙其道。
赏析二:(初一学生 张婧婷)
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虽没有第一人称来的亲切,却能更为全面的写出主人公所处环境。
就小说三要素来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后面的心理矛盾很成功的反应了主人公的性格。
在情节方面,这篇小小说真是已到
出神入化[注: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的境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点不留痕迹地在无形中向前推进,若不是熟悉全文后再看,很难辨出这四部分,尤其是第一第二部分。
而本文前半篇最为突出的应该是通过靠窗的那个病人口中“说”出的窗外景,这段环境描写十分重要,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与后面的“一堵光秃秃的墙”成鲜明对比。
文中有几次语句看似
无关紧要[注: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却在某些方面把握的很好。比如倒数第三节的“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一个“稍”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意又显出了时间的推动。“正当得体”四个字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也使文章更符合现实,如此的好面子才会有这等想法,又不好意思开口,成功的塑造出一个自私、善妒、冷漠的主人公形象。
再从题目上说,“窗”一语双关,既指生活中真实的窗,又点出了心灵之窗——又有打开心灵之窗才能看到如第四节所描绘的美景,否则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墙。”
一场闹剧,一个生命,直指人性的冷漠,读得人莫名发冷,或许人生就是如此。真小人,伪君子,三等的朋友,永远的个体,单影。闹剧到头终成空,只余下光秃秃的一堵墙。
赏析三:(初一学生宁可)
那间小小的病房中,两个病人,两个小时,美好而快乐。
那个宽敞的病房中,一个病人,永远地眺望,光秃秃的围墙。
这或许就是窗的哲学,在作者的笔下,同样的一扇窗,却有了两种
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变化,难道真的有什么魔力的驱使么?不是的,房间里的窗并没有改变,心灵之窗却改变了。
第一个病人的心灵之窗是善良而美好的,他面对着光秃秃的墙,却也能有滋有味地说着一切外界事物的美丽,他的话语细致入微,让人不相信这只是他的想象。不只是想象,这是第一个病人的美好梦想,也是他为了让自己的同伴快乐起来的一种方式。他的心灵之窗如同他所陈述的景色一般迷人,他在用心叙述这一切。
第二个病人的心灵之窗并不能说是自私而充满嫉妒的,而是受着无尽的压力与阻挠的,或许病情的严重使他有些失落吧,他在
津津有味[注: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地倾听的同时,萌发了那个可怕的想法,然而他无法去克制这种打心底里冒出的嫉妒的泉水,终于,想法变成了现实,在第一个病人遇到危险之时,他可以说是间接害死了没有能力去按响电铃按钮的他。在一切的一切之后,他并没有感觉到哪怕是一丝的愧疚,而是立即要求搬到那扇窗的旁边,他带着或许早就拥有的对窗外景色的渴望费力地向窗外望去,他望见的,正是他的心灵之窗,什么都不剩了。
这是一个令人有些悲伤的结局,我们不能去判定第二个病人的错与罪,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心灵的窗户会萌生两种不同的幼芽,一种是光明向上的,一种是黑暗消沉的,他们都会慢慢的生长,长满自己的心灵,然后迫使心灵去完成这种目标。在消沉的幼芽冒出来后,便应最快地将它永远停止生长。那个病人无法做到,是因为他有疾病的阻挠,我们,着实是可以的。
记得那时有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个故事的最后,苏小妹的话让我们明白心中有什么事物就会看到什么事物,保持一颗向善的心灵,于人于己都会是一份善良的美景。
赏析四:(初二学生严澄峰)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窗。这是一种隔阂。
一扇隔开善良与欲望的窗
那个靠窗的人为了让他感到世界的美好、有信心活下去,在他的心中开了一扇窗,让阳光洒满他的心房。突然有一种欲望的风从窗口吹了进来,挡住了一切的阳光,它说:“快走近这扇窗,这样你能看到更阳光的世界。”于是,他丝毫不顾靠窗的朋友病危,对朋友冷漠,寒冷的眼光中透出杀气,希望用双眼看看外面的阳光。
只可惜,欲望给他开了个玩笑,窗的那边只有一堵墙。那明媚阳光早在窗的那头被欲望早早地,遮盖了。
一扇隔开友谊与背叛的窗
那位靠窗的人看到的虽然是一堵墙,可他那充满善良与关爱的慧眼,穿透那堵墙,看到了人间最美的景色。可他毫不吝啬地将这虚幻的美景一一透过那扇窗,给了他的同伴,而自己却直直面对那堵墙,毫无怨言。
他却背叛了他的友谊,将那份友谊抛弃,但背叛的结果,还是,那扇窗关了,再没有阳光,没有美景,只有孤独。
一扇隔开现实与虚幻的窗
读罢全文,我们隐隐约约能感受到,那扇窗,一边是现实,一边是虚幻,或许两者之间可以相通,但那也只留给真正善良的人。而那堵墙就是我们人心中的欲望、利益与隔阂,只有透过那堵墙,才会有真正的美景与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