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
2、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 情感目标: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一、 教学重点
卖炭翁凄苦形象的塑造;“宫市”罪恶的揭露。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简介作者引入,随即板书课题,解题,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二)、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细听)。
(三)、了解本诗的名句。
1、 问:这首诗中揭示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名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师:“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但老人因为担忧天暖炭贱而希望天寒。这一矛盾的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与无奈。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凄苦的矛盾心理呢?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
1、 分析第一句。
明确:交代了伐炭的地点。“终南山”在长安城五十里以外,在这荒无人烟[注: 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的地方伐薪烧炭,既浸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2、 分析第二句。
明确:这是老人的肖像描写。三种色彩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生动地突出了老人形象的凄苦,劳动的艰辛。
3、 分析第三句。
明确:用 一问一答的设问句式,写出了卖炭翁的家境:没有田地,除了卖炭以外,没有其它收入,一家人穿衣吃饭全靠卖炭的收入。
4、 分析第四句。
明确:这是老人的心理描写。虽然身上衣裳单薄,却惟恐炭贱而希望天寒,让炭卖个好价钱,来维持一家最低的生活。“忧”跟“愿”一对反义的动词,写出了卖炭翁异常痛苦的心理。
5、 分析第五、第六句。
明确:这是写运炭的艰辛。“一尺雪”、“碾冰辙”说明路难行,“晓驾”、“日已高”说明路遥远,老人挣扎到“市南门外”,“泥中歇”再现了老人精疲力竭的情态。
6、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讨论明确:说明这车炭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为下文作铺垫。
(五)、讨论分析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二部分,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节中作者是如何写宫使的神态和动作的?
(2)、这里虽没有重墨写卖炭翁,但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讨论明确:
“翩翩”写出“宫使”飞扬跋扈[注: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注: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的动作和神态。“把”“称”“回”“叱”“牵”“系”这一连串动作,活画出“宫使”疯狂、凶残的面目,揭露了他们狐假虎威[注: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蛮横无理[注: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的强盗行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宫市”
[1] [2] 下一页
对卖炭翁掠夺的事实。“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虽舍不得,但又万般无奈。宫使抢走了他衣食的希望,今后怎么活下去呢?老人显然也有反抗的意识。这不,老人对那没有用处的“红绡”、“绫”不屑一顾[注: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要不何不写成“付与老翁一丈绫。”然而,在这样的世道里,老人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宫使硬是把它“系向牛头”,这分明是巧取豪夺[注: 巧取:软骗;豪夺:强抢。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2、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讨论明确:这是写卖炭翁横遭掠夺。老人在漫长的烧炭、运炭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六)、学生小结归纳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提示按下面的句式归纳:
《卖炭翁》是一首 诗,叙述了 ,
揭露了 ,表达了 。
(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课堂作业:
理解这首诗的名句。
(九)、布置作业:
背诵、进一步体会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卖炭翁
衣食 绡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烟火色、苍苍、黑 黄 白
伐 烧(南山) 称、叱、牵、
惜不得
驾、碾(一尺雪) 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