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墙》教案设计
学科
语文
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课题
西墙
教学目标
感受文章中的生活情趣,学习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体会西墙的变化及蕴含的科学常识,初步领悟西墙的象征意义;体会文中比喻的新奇及拟人拟物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设计依据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科学道理:墙上的草和爬山虎都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我”的父母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在西墙撒下草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原本贫瘠破败的家园装扮得美丽无比。本文所展现的美是朴素的大美,贫苦的生活,艰难的生存,顽强的人格,善感的心灵,全都融进了朴素的文字之中。另外,本文在写作上颇具特色,突出的特点是比喻的新奇和拟人拟物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注: 头发长而散乱。形容仪容不整。]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西墙突然像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没几日,草籽发芽了,西墙上顿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注: 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了。”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第三篇,通过对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能领会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感的心,有一双敢于与命运搏击的手,生活中时时处处就有科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感受文章中的生活情趣。另外,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出神入化[注: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的语言表达,感受比喻的新奇和拟人拟物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比喻的新奇及拟人拟物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领悟西墙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小组讨论法、师生合作朗读法
教学活动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常规教学活动
认真倾听,捕捉相关信息,在学生点评完后总结,提升。
一名学生交流散文《爬山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维,并做好点评准备。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
28分钟
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学习第三部分
1、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节,划出新屋落成后西墙命运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3、“文章第二、三小节内容是否多余,为什么?”
4、(1)“细读课文4—8小节,了解西墙的生命历程,用‘--------’划出有关的语句,你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随着西墙的变化,我们一家人的情感又有了哪些变化,用‘ ’划出有关词句,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指名交流
自由读课文,圈划
指名交流
学生自由散读第二、三小节,同桌讨论,交流
自由轻声读 圈划
代表交流 师生配读第六节
指名板书
培养学生对文章匠心独具的语言初步的感知能力。
抓住关键句的体会,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
了解作者恰恰是通过故意撇下“主角”不谈的写法来引起读者对西墙命运 [1] [2] 下一页
>的担心。
帮助学生了解西墙的“生命历程”,并学习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句子意思。
10分钟
拓展延伸
1、“你觉得本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2、“本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比喻的新奇和拟人拟物出人意料的表达,请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两句加以品析。”
指名交流
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西墙的象征意义,引发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感受文中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拟物出人意料的表达。
2分钟
总结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导学《它蹲在阳光种植的舞台上》
2、阅读钱钟书的《围城》
认真倾听
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感受比喻的奇妙。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