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注: 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注: 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注: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习王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习: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