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也要行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写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很显然,在这篇短文中荀子根据人“言”“行”的不同表现做了这样的四种评价:
一、 能言, 能行———国宝 敬
二、 不能言,能行———国器 爱
三、 能言,不能行———国用 任
四、 言善、 行恶———国妖 除
荀子就是通过这样的分类比较表现了其对不同类型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的这样一种治国情怀。这短少的57个字把这位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的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的认识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能言, 能行”:说到做到,一诺千金[注: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身躬亲行,既能指挥别人又能亲自付诸实践,谁不爱之谁不敬之!不是国宝又是什么?“不能言,能行”: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是他能够默默无闻[注: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实做实干,这样的人绝对是“五一”劳动奖章的有力争夺者!“能言,不能行”:这样的人虽然在实践上有些吃力,但他们有思想、有主见,会是一个很好的谋士!所以我们要任用!“言善、 行恶”:嘴巴上说的好听,口蜜腹剑[注: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行动上做坏事,这样的大奸大恶留之何用?除!除!除!
荀子的对人的分析,的确是透哉!彻哉!联想到我们身边的学生,一个既能言善辩又有组织才能,在学习和活动中又能身先士卒[注: 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的学生,哪个老师不敬之爱之用之!绝对是老师的左膀右臂!而那些不爱说话,但能认真做好老师交给的每一项任务的孩子,更是班委会的主要组成人员!思维敏捷,不爱完成任务的学生往往是老师课堂上喜欢回答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心口不一,经常犯错误,屡教不改[注: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那绝对是老师头疼家长头疼的毒瘤!
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成为“善用人者、能改变人者”,也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能言者又能行者” !因为治国者会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