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上海市民办当代中学 陈前彪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宁静和谐的意境。
2.体会质朴传神的笔墨中蕴含着的作者对自然深切的感情,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说明:
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该散文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德富芦花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本文的语言更是具有一种恬淡质朴的美,将读者带入美丽怡神的大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营造的美好意境,真正“亲近自然”,在作者如诗般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如在山泉中刷洗一样的净化。《自然与人生》中的散文,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和批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特别是文章结尾),以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感知德富芦花伟大之所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品读文章基础上,透过朴实传神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
2.难点:体会芦花荡的恬淡、和谐、宁静和盎然的生气。
说明:
本文如一幅恬淡优美的山水画。在学生经过了散文单元和“唐诗精华”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是可行而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深沉感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冷酷的现实使作者的思想急剧变化,使学生理解文章隐含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和批判,对学生的认识深度不必强求而去拔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说到芦花,我们往往
会产生一种诗意的感觉,哪些同学能说说自己对芦花的认识?
2、 读了唐代诗人雍裕之的
诗——《芦花》,你对芦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
芦花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学生通过生活和阅读所得,发言交流。
借助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诗歌的情境,使全体学生对芦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品读文本
感知意境
1、 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所爱的芦花的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书中圈划关键词句。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
2、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3、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芦苇荡的描写,寄寓了他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圈划关键词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朗读。
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概括交流:学生通过对“如雪的芦花”、“一条碧水”、“万顷芦花,倒映水中。渔歌和橹声,
此起彼伏[注: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等词句,体会作者营造的一种恬淡、和谐、宁静而有盎然生气的意境,进而感受作者对大自然静观、沉浸中深切的爱。
(学生答“广阔”,其实也是表现芦苇荡勃勃的生机。)
让学生进行圈划和品读,目的是渗透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指导。
让学生进入诗画的意境,感受文学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语文学习的情趣!同时,巩固学生“
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认识和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
感物生情
深化主旨
1、 宁静和和谐被尖利的枪
声划破,作者用“
失魂落魄[注: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的鸟、“萧萧而鸣”芦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2、介绍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的情况下作者思想的急剧变化,启发学生理解深化的主旨。
学生根据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创作的时间——1901年,结合老师对作者的介绍和历史知识,讨论交流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既有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希望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更有对所有生命的关爱、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本环节的两个问题的设计,体现对文本深度的挖掘,这样就照顾到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当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应强求目标的达成。
第二个问题是基于第一问的跨越,使学生由读作品进而读作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情感和思想。
积累语言
交流感受
1、 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成颂。
2、 对喜欢的句子,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吗?
学生熟读美句,交流赏析。
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和感物,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情趣。
拓展迁移
培养能力
1、 早春的一点绿,阴暗角落里的一片苔藓,夕阳的一抹余辉,都是生活对我们的赐予。你能借这些景物来寄寓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思考交流,注意赋予这些景物以思想和感情。
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寄情于物。
课后作业
反馈延伸
1、 摘抄文章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背诵。
2、 请选一种生活中的景物,谈谈以此寄寓自己怎样的感情。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进行语言的品味和积累,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思路点拨:
本文语言质朴恬淡,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宁静和谐与尖利的枪声所带来的失魂落魄,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画二、三幅画;结合画的欣赏,品味文章词句的表现力;用表现芦苇荡宁静和谐与鸟儿失魂落魄的画分析不同的意境合作者的对比写法(教师要注意巡视学生的绘画,避免画作集中于某一个方面),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练习举隅:
1、 请上网搜索、摘抄一篇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中的文章,写一百字左右的赏析。
2、 生活中还有很多景象能给我们思考和感悟,请选择一种景象写一篇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