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3.理解应该履行诺言以及履行诺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履行诺言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诺言》。
2. 搜集与《诺言》主题相似的文章,并布置预习。
《一诺千金[注: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秦文君)
《一诺千金》(吟秋)
《地震中的父与子》
《十年,还一副尊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设想:
一.导入新课:
1. 请学生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疑难问题”。
2. 抓住“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诺言”这一问题导入新课。
二.阅读《诺言》,回答下列问题:
1. 小男孩向谁许下了什么诺言?在文章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2. 小男孩是怎么样履行自己的诺言的?
3. 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4. 小男孩履行自己的诺言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三. 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回答下列问题:
1. 这篇文章中的诺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谁对谁的承诺?
2. 文章是怎么描写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的处境的?为什么这样写?
3. 这个诺言对儿子有着怎么样的作用?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四.阅读秦文君的《一诺千金》,回答下列问题:
1. 这里的诺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仅仅是两元钱的承诺,很重要吗?
2. “我”在等待“他”履行诺言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文章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我”当时的这样的心情?
3. “他”在什么时候还给“我”两元钱的?怎么还的?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4. 在这里履行诺言对“我”和“他”的影响是什么?文章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五.阅读吟秋的《一诺千金》,比较这篇文章与前一篇文章的异同。
参照前一篇《一诺千金》
[1] [2] 下一页
的阅读方法,阅读这篇文章。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了四篇主题类似的文章,这四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人,应该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是作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基本要求。从这四篇文章中我们也看到,履行诺言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也正因为这样,在许下诺言之前,应该仔细考虑自己是否有履行诺言的能力,因为一旦许下诺言,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诺言。
七.布置作业:
阅读《十年,还一副尊严》。完成下列问题:
1. 这里的诺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 这里的“尊严”是什么意思?
3. 履行诺言对“我”和他的影响是什么?哪些语句能体现?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一千张糖纸》和《诺言》都涉及到“履行诺言”的主题。《诺言》在本单元中是作为自读课文处理的。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并不复杂,主题不难理解,用40分钟让学生自读的话,并没有很大挑战,不足以调动这些思维活跃的孩子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把几篇主题相同的文章组合在一起,首先在阅读量上增加难度,同时也希望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孩子们明白:人,应该履行自己的诺言;履行诺言也是在捍卫自己人格的尊严。
由于课前分两次布置了预习,也因为这五篇文章都是小说体裁,所以孩子们课前的阅读都比较认真,为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扫除了文章熟悉程度上的障碍。这样大阅读量的课,如果学生对课文不熟悉,那么很多的教学设想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时考虑到对学生间的差异,所以设计了几个难易不一的问题,希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1.难度较小的问题:
“小男孩向谁许下了什么诺言?在文章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的诺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谁对谁的承诺?”“(《一诺千金》)这里的诺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仅仅是两元钱的承诺,很重要吗?”
等。
设计这些问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中等难度的问题:
“小男孩是怎么样履行自己的诺言的?”
“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我”在等待“他”履行诺言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文章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我”当时的这样的心情?”
“履行诺言对‘他’有什么影响?文章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这一点?”等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在文章中找出一部分,要完整地回答还需要对文章的内容加以适当的概括。
3.相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小男孩履行自己的诺言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诺言对儿子有着怎么样的作用?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地震中的父与子》)
“在这里履行诺言对‘我’的影响是什么?”(秦文君《一诺千金》)
“‘我’履行诺言对农村的那些孩子和‘我’的影响是什么”(吟秋《一诺千金》)
这些问题在课文的语句中很难能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在对课文有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地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另外,在落实“理解应该履行诺言以及履行诺言的重要意义”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过程中,力求避免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履行诺言,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响”这一内容,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注: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影响。
在教学设想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兴趣盎然[注: 形容兴趣浓厚。]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预设的所有问题都能得意解决。个别学生未能投入学习,连问题的内容都不清楚,更无从去思考了,如果在提问前能顾及到他们,加以适当的提醒,那么也许他们也有可能会对所提的问题感兴趣,会投入地学习。虽然只有一两人,但是对他们本人的学习来说,这样的提醒对他们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还一点遗憾是由于时间太紧(提问、教育前面提到的两位学生用去了大约两三分钟时间),未能留出学生质疑时间。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