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常识部分自我测验一答案
   [标签: ]

常识部分自我测验答案


1.  c   
2.  a   “50年来,中央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西藏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a符合题意。
3.  d    4.  c    5.  c
6.  a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以14周岁为界,未满14周岁的人,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论其做任何行为都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为限制刑事能力阶段,对于一般的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7.  a    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成立是事实,有效、无效则属于价值判断问题。例如要式合同成立后,尚需履行法定的手续才能生效。
8.  d    本题考查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相关制度。关于a项,考查的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违法时,是否应当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问题。《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16条规定:“行政机关经人民法院、监察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依法认定有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可见,当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被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撤销时,并不是必然要对该机关负责人进行处分,而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需要追究纪律责任时,才会给予处分。a项中的“即应给予该机关的负责人张某行政处分”没有考虑处分的条件,过于绝对。故不当选。
  关于b项,考查的是公务员处分中关于应当减轻处分的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14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减轻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可见,是否对公务员进行减轻处分,在于被处分的公务员是否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还要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b项中李某只是主动交代自己的违法行为,并不当然地满足减轻处分的所有条件。故不当选。
  关于c、d两个选项,考查的是公务员因违纪被立案调查时,对其职务履行以及交流的处理制度。《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38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任免机关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被调查的公务员在违法违纪案件立案调查期间,不得交流、出境、辞去公职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可见,公务员因违纪被立案调查,只有在不宜继续履行职责时才会暂停其履行职务,而不是应当立即暂停。故c项不当选。而对于公务员在被调查期间的交流问题,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公务员法》第63条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所以,挂职锻炼是交流的一种,故d项对田某即应不允许其挂职锻炼,是正确的。
9.  a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08年的新增重要考点,在试题中进行了重点的考查。本题在于考查考生对于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种类的把握。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1条是对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规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四)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2条是对乡(镇)级人民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五)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七)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八)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从上引的条例规定可以看出,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共同都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是a项中的“征收或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所以a项当选,bcd项错误。
10.a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之规定,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本案中,8月1日已自行拆除,公安机关直到7个月后才证实,显然属于不予处罚的情况,叫做“事后不再罚”。
11. a    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突触相互联结的。
12. d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api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0-50             ⅰ         优          可正常活动
     51-100             ⅱ         良          可正常活动
     101-150           ⅲ1      轻微污染 长期接触,易感人群出现症状
     151-200           ⅲ2      轻度污染 长期接触,健康人群出现症状
     201-250           ⅳ1      中度污染 一定时间接触后,健康人群出现症状
 251-300           ⅳ2     中度重污染 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
     >300               ⅴ    重度污染 健康人群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13. d    碘元素缺乏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和智力障碍,铁的缺乏才导致贫血。
14. c    蓝色是由于较短波长的光线在与大气分子碰撞过程中产生散射作用造成的。
15. c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
16.  c    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四大职权,包括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其中最高立法权即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权力。
17.  d    马斯洛把巴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次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18.  a    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和精华。
19. b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4条、第15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有权设定经常性行政许可,国务院的决定和省级政府规章有权设定临时性许可,故国务院部门规章没有行政许可的设定权。
20. a    本题考察的是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以及行政处分概念的区分。a属于行政处罚,b属于行政强制措施,c属于行政处分,d属于行政强制执行中的执行罚。
21. a    a项醉酒不是免责事由,赵某犯交通肇事罪,应承担刑事责任。b项刘某不满14周岁,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构成犯罪。c项张某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d项王某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22. c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由此可知c项正确,而a项错误。《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由此可知,b项级别标示的顺序错误。《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六条:“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由此可知d项“不得越级上报”的说法错误。
23. c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4. c    接受培训,既是公务员的权利,又是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所以a、b、d应排除。
25. d

点击获取更多考试成绩录取信息查询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