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制作:李守俊 审定:毕文生 岳中博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②了解事略、序跋等文体的特点及本文序文的特殊性。
③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注: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②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探究讨论、积累总结
【知识链接】
(一)解题:
事略,是文体的一种,记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别于正式传记。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本文是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三)作者简介:
孙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朗读。
第一段:险巇( ) 踬踣( )( ) 菁华( ) 久蜇( )
排壑( ) 不半载( )
第二段:肇造( ) 变乱纷乘( ) 一抔土( ) 湮没( )
墓碣( ) 事略( ) 编纂( )语焉不详[注: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
史(纪)载( ) 善传游侠( ) 田横( )
第三、四段:方炽( ) 杌陧( )( ) 勖( )
二、疏通字词句,把握知识点,理解文意。
(一)第一段[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末造(
[1] [2] [3] 下一页
) 并寿( ) 兴奋( )
久蛰( ) 吾党菁华( )
惊天地,泣鬼神( )( )
险巇( ) 踬踣( ) 以辛亥三月十九……为最( )( )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 乃大兴奋( )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 )( )
2.有感情地朗诵本段,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与巨大的悲痛相交织的情感。
(沉痛→高昂)
(二)第二段[第二部分]:
1.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 ②滋可痛已( )
2.分析以下特殊句式:
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 )
②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 )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顾自民国肇造( )( )( )
②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 )( )( )
③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 )( )
④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 )( )
4.小组推荐优秀朗诵学生,有感情朗诵第二自然段,体会揣摩作者的因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的悲痛之情。(悲痛)
(三)第三、四段[第三部分]:
1.指出下列句子中字的活用现象: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
2.分析以下特殊句式:
①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 )
②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
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
④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
⑤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
⑥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丐序于予( )( ) ②杌陧之象( )
③视清季有加( )( )
④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 )( )
⑤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 )
⑥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 )( )( )
4.齐读第三、四段,段理解字句间“痛逝者”的深情和“勖国人”的目的。(主旨)
三、文本研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在写作特色上,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而且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问: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层(“然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中,作者在肯定这次起义的价值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①修辞手法有:
②文中作用是:
【学习反思】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但一、二、三自然段各有侧重,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第一自然段:以 为主,兼有 和 。
第二自然段:以 为主,兼有 和 。
第三自然段:以 为主,兼有 和 。
【布置作业】
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手法,试找出并加以分析。
【拓展阅读】
辛亥广州起义简介:
为了振兴中华,将祖国从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的坚毅不拔的伟大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当年秋天,起义领导人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土写了一首《蝶恋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革命队伍中的确出了“鼠子”。本来在起义时兵分四路,有一路因出了内奸,弹药未全运出,有枪无弹,不敢发;有两路指挥者临阵退缩,也未敢动。只有黄兴亲自率领的一百几十人直冲总督府,终因寡不敌众[注: 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而败。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