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案
第七中学 钱华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学生们欢迎。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表演来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
2、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表演、展示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游戏导入)
游戏前,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规则:
①每组选出两个人对面站好,手拉手并高举过头顶作鱼网。
②其余的人一个拉一个从网中穿过。
③拉网的人口中念道:“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个小尾巴、尾巴……鱼”,然后用网套住一条鱼。
④捞鱼者可以任意重复“尾巴、尾巴……”,并可随时说出“鱼”,同时套住正在穿过的人。
( 以单位时间内捕鱼最多的一方获胜。)
游戏结束后,现场采访捞鱼者,从而导出新课。
2、学生预习过程
在学生预习之前,出示教学目标,并让学生对照着课前发的预习提纲进行针对性的预习。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个别答疑。
3、组内交流
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就自己组的预习题进行交流,组内答疑。
4、分组展示预习成果。
第一组同学主要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展示。
这一组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再现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表演、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等。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可以进一步了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学生表演完,请同学来评价表演的如何,这个过程其实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次品析。
第二组同学侧重于分析渔夫的性格特征。
这组同学可以用一些词语来概述渔夫的特征,并在课本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不全的地方可由其它组进行补充。
第三组同学侧重于分析魔鬼的性格特征。(同上)
第四组同学总结全文,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可以补充一些“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最后教师小结,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课后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巍峨( ) 一lǚ( )
mí màn( )( )
2、《渔夫的故事》选自《 》,又名《 》,是
民间故事集。
3、渔夫凭智慧战胜魔鬼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