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万
籁俱寂lài 值
更gēng
梆子bāng
嗥háo
如
诟如
詈gòu lì 跳
踉liáng 窗
棂líng
鼐nài
殚智竭力dān 缓
颊jiá
膺惩yīng
猱升náo
横七竖八héng
莴苣wō jù 横行无
忌jì
甩下shuǎi
口
哨shào
邋遢lā tā 单
簧huáng
趴在pā
不
屑一顾xiè 凶神恶
煞shà 自
诩xǔ
鄙薄bǐ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
饽饽: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值更:夜间值班。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万籁俱寂[注: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
嗥:(一些动物)大声叫。
如诟如詈:像指责又像辱骂。诟,怒骂;辱骂。詈,骂。
跳踉:跳跳蹦蹦,跳跃。
左道旁门[注: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指非正统的宗教、派别。这里比喻不合正统的技艺。
横七竖八[注: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有的横,有的竖,形容
杂乱无章[注: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不速之客[注: 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不屑一顾[注: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自诩:自我夸耀。
邋遢:脏脏,不整洁。
鄙薄:轻视,嫌恶。
鬼使神差[注: 使、差:指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好象暗中有鬼神支配着一般。比喻事出意外,
不由自主[注: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
4. 作者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安实秋,浙江杭县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1949年去台湾。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欧·亨利 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感受文章大量的文言色彩很浓的词汇的运用使全文充满谐趣,幽默生动的特点。
2. 理解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思想教育
感悟生命,理解: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集中体现生命的珍贵。
三、教师建议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表现的是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梁实秋的文章特点是:第一,把这种珍视写成一种过程,亦即从虐待到愧疚;第二,文章写得很幽默,不是一般的幽默,而是自我调侃的幽默,是强调自我的情感转化。把重点放在转化之前暴露自我的凶残,其中明显包含着对自我的批判。表面上是自我暴露,实际上隐隐透露出从厨师到自己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以虐待动物为乐。其中写厨师惩罚猫的
恶作剧[注: 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笔墨尤为淋漓。文中的自我调侃,达到自我暴露的程度。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章的关键情节有哪些?
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处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我”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见练习一解答。
(二)文章最后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猫对子女的无私无畏的付出,“我”由此产生的敬重生命的深刻感悟。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大量的文言色彩很浓的词汇,许多处的大词小用的独特表达,一些既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使文章出现了什么效果?使全文充满谐趣,幽默生动。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及说明。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小说,虽然表面上是写实的,有现实的环境,有现实的生活细节,有现实的人物,但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具体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既是又不是。树叶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而这信念是贝尔曼先生巧妙地传达给她的。参见练习一解答。
(二)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1)挽救了一个生命;
(2)他25年来一直说要画的“惊人之作”实现了;
(3)他为此付出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详见练习一解答。
(三)文章结尾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全文的亮点、焦点、悬念、谜底集中在这最后的高潮中,出现了戏剧性的倒转,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详见练习三解答。
(四)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这样写,与他最后的行动有无矛盾?这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实感。文中同时写了他仗义热心、办事痛快、关注乔安西的种种细节,这是他最后行动的基础。详见练习二解答。
(五)原文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详见练习四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
四、课文讲解
《猫的故事》
(一)文章主旨
通过记叙一只母猫所惨遭不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充满怜惜和歉疚之意。这种歉疚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歉疚,而且是对生命的珍惜,表现了人类的爱心和善良。
(二)文章思路
“我”讨厌猫:当猫的进入搅乱了“我”的书桌,“我”让厨师设法逮住它。猫落入圈套后的可怜样,让“我”
拍手称快[注: 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之余又宽容了猫。历史重演,被惩罚的猫又回来了。这让“我”惊诧之余又决心
除恶务尽[注: 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真相大白[注: 大白:彻底弄清楚。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之后“我”不禁为之动容。且挂念担心起
不知去向[注: 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的“母子”下落了。
(三)写作特点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通篇接近口语的对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学色彩很重的词语。如:“
执法如山[注: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光临寒舍”“
无计可施[注: 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等等。使文章充满了谐趣的表达效果。再如:“从轻发落”“开释”“膺惩”等词语,本来都表示国家机器的执法行为,这里用来写猫,是“大词小用”写得非常风趣。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只见猫
一溜烟[注: 形容跑得很快。]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带有一种诙谐趣味。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认真默读和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是初一学生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所以我们提出了“关键情节”(或叫“重要情节”)、“重要词语”(或叫“关键词语”)的要求,看谁保留的最多(注意,复述又不是全文照背)。而《猫的故事》在关键情节和关键词语方面很有特点,既是突出的,又不是一眼可看穿的,因而把握它,既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难度。
关于《猫的故事》在这方面的特点,整理、复述其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其关键情节、关键词语是什么。总的要抓住“我”对猫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和层次;每一关键处的关键词语,最主要的两处关键情节(“我”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部分的情感变化)。
第二题
第1小题,第一层,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第二层,“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事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还是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第2小题,这最后一段的神来之笔。“我”此时的心情,当有诸多遗憾和感叹。比如:①想对前面的过失作出补救,这不可能了。②母猫自己受尽折磨都不曾挪离此家,一旦小猫安全遭受威胁,即连夜撤离,这是何等的感人。③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过分计较于猫。④猫们不知搬到什么新地方?人类不把动物的生命当生命的陋习,看来将使“历史重演”,猫们还将遭罪。⑤但愿她和她的小猫碰上深谙“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贵人……
“续作”当是
五花八门[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以上供指导参考,但绝不应强求统一说法,当然,总的来说必须与文本中的“我”的可能情形相符。
第三题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有:寒荒、万籁俱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凌乱不堪、
足智多谋[注: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调和鼎鼐[注: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左道旁门、
殚智竭力[注: 殚:竭尽。用尽智慧和力量。]、诸事完备、静候活捉、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
自告奋勇[注: 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姑妄从之、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等等。
倒数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
无以复加[注: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称。总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另一方面,又明显有某种契合之处,因而既恰当又不恰当,谐趣就产生了。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形。一是文中所述之事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时,作者一般用近似口语表达,突然对这桩小事的结果用上了
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的词语,于是给人谐趣之感。比如“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等。二是把这些庄重的准文言词语乃至更为庄重的法律用语套在猫身上,显得
不伦不类[注: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使人
哑然失笑[注: 失笑:忍不住地笑起来。禁不住笑出声来。]。“词句品味”第1句中已举到“执法如山”等例。再如猫“光临寒舍”“历史重演”等等也属此用法。三是用在厨师身上。像称军事家一样,把厨师称为“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把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平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区区小事喊着“自告奋勇”,把生活之事放大,处处
煞有介事[注: 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风趣
油然而生[注: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最后一片叶子》
(一)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通过对几个穷艺术家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崇尚。小说中,作者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是老画家贝尔曼,但他却在篇幅过半以后才出场,而且作者也没有正面写他感人的创作性格。实际上,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讴歌了贝尔曼热爱生命、拯救生命、舍己助人的高尚精神。作者对文章最后一片长春藤细致描绘的句子,暗示了这片叶子是不屈的生命象征。
(二)文章思路
小说明显地是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不同阶段依次写下来的。因此,速读本文,只要把握住这四个阶段分别叙述了怎样的事情,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就能迅速地读懂小说,理解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结构形式,是典型的“分叙——分叙”式结构。
(三)写作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方面颇有一番功力。作者用纯熟的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休易和乔安西之间的友情。突出地塑造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给人印象最鲜明、最强烈。他老迈、邋遢、失意、唠叨、嗜酒、暴躁,甚至“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这都是美国冷酷的社会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但同时朴实、真诚、高尚,必要时竟能不顾惜自己,用生命去绘制毕生的杰作,点燃别人的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这才是他的本质特征。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可以从四个层次说明“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一层: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然而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乔安西在思索这件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二层:“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而这幅“最后一片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惊人之作”。
第三层: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肺炎高发期、高发区,风雨中作画会淋湿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称为杰作的双关含义。
第四层:说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缺点很多,
其貌不扬[注: 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说话粗俗,年过六十,
一事无成[注: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特别是他去创作最后一片叶子时,他一点没有成为英雄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但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之举,他成了救人的英雄。就像这“最后一片叶子”,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牺牲”的象征。自然,这样的特殊“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二题
作品中对贝尔曼的描述,一半是对他的介绍,其中多数是缺点,一半是写休易请他去当模特儿的经过。从中我们可看出,贝尔曼的“最后行动”并非偶然之举。其一,说他“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画家的看家猛犬。”这说明,这是个热心助人、办事痛快的人。其二,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他的性格、他与休易她们的关系,自然是满口答应。他在听了关于乔安西的病情以及乔安西的
胡思乱想[注: 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的介绍后,他的心思在琢磨这件事了。当休易认为他这回真的不当模特儿时,他才醒悟过来。并说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这种地方?”这句话有很大的潜在量,说明老头儿在为乔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其三,在当模特儿的过程中,他和休易两人看着墙外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这个细节再次表现了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及其古怪念头的严重关注。我们只是不知道贝尔曼会做什么。但当最后的谜底揭示时,前面的一切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这就是贝尔曼“最后行动”的基础。
第三题
《最后一片叶子》的精彩结尾,不仅是把悬念而且把思想的焦点、故事的谜底都放到了这最后一句。这突然的揭示,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倒转,使故事出现了全新的意义;话说得这样少,潜在的含量却这样巨大;它给人震撼和冲击,它使人掩卷沉思。
另一种意见是:由乔安西自己发现,她首先必须发现叶子是画上去的,然后要发现贝尔曼不见了,然后要发现这两者有联系。只要联系起来了,就可能至少暗示了这是贝尔曼的杰作。乔安西在发现过程中的情感展现是现在没有的。所以,可以改为留给乔安西自己发现。
其实,后一设想是有难度的。比如暗示如果过于模糊,前面出现的贝尔曼就成了多余,作品打动人的力量也必然打折扣;暗示如果过于明显,就等于亮底了,还能否达到比欧·亨利的写法更含蓄动人,就值得怀疑了。
第四题
第1小题:“毫不留情地吩咐”显得较抽象、较书面化,“
不管三七二十一[注: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就叫”显得较具体,较日常口语化。“藤叶还在”比“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在语气上更有力、更果决、更明快,句子也更简洁。下面乔安西的思索则应放慢速度,拉开时间;“看了许久”,再久也表明是一个时间段,而“久久看着”则有一直还没有看完的感觉。再下面乔安西的话,第①句的说法有点绝对,显得乔安西思想变化的跳跃性有点大;第②句的说法落脚于心绪,是从怀疑自己开始的渐进过渡过来的变化,所以也是②好于①句。
第2小题:课文句显得具象,改写句用的都是较抽象的词。所以也是课文句好于改写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根据下列提示介绍《最后一片叶子》。
主要人物:
故事发生的环境:
一句话概括情节: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横七竖八 横行无
忌 趴在
不
屑一顾 自
诩 牛
仔
三、根据语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一位冷酷、看不见的
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
不速之客:
2.
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
自诩:
四、体会下面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 你绝不会说肺炎先生是位老侠士。
2. 乔安西睁大着眼在望窗外,边数数,是倒着数的。
3. 藤叶还在。
4. 谁也猜不着他在又是风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儿去了。
五、展开想像,写出乔安西知道真实情况后的心理活动,不少于100字。
六、阅读理解。
①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②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行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中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
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了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
按捺不住[注: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个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
[1] [2] 下一页
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注: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的赫然挂在那里!
③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它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它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④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胯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注: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它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它这样的念念不忘[注: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⑤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它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撕破了——历史重演。
⑥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⑦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事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⑧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1. 文中画线处的“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耐烦了?
2. 猫后来为什么又壮胆回来?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
3. 在猫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作者对猫的思想感情也起着微妙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并作简单分析。
【试题答案】
一、主要人物:休易 乔安西 贝尔曼 医生
故事发生的环境:胡同区 画室
一句话概括情节:贝尔曼为救乔安西,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
二、 héng jì pā xiè xǔ zǎi
三、不速之客: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这里指传染病肺炎。自诩:自我夸耀。
四、
1.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说明肺炎的凶残强暴。
2. 从倒数数的行为入手,突出对死亡即将来临的独特感受。
3. 此句单独成行,能够巧妙地表达出乔安西把生命和最后一片叶子相联系的感受。
4. 此句与后文内容相照应,突出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叶子举动的伟大。
五、略
六、
1. “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中院书房的窗纸响……仍从原处出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2. 喂哺小猫 伟大的母爱。
3. “我”讨厌猫:当猫的进入搅乱了“我”的书桌,“我”让厨师设法逮住它。猫落入圈套后的可怜样,让“我”拍手称快之余又宽容了猫。历史重演,被惩罚的猫又回来了。这让“我”惊诧之余又决心除恶务尽。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为之动容。且挂念担心起不知去向的“母子”下落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