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教学目的】
1.在掌握消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的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 泽 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比较,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
2.理解通讯写作的文学性。
【教学难点】
1.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特殊的描写方式:以德军的窘境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2.理解和把握两篇文章的比较含蓄的观点。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谦逊 钳 弗里茨 投掷 鲍卢斯 顿涅茨 叶甫多吉娅 俘虏
趋之若鹜[注: 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虱子 端倪 拯救 简陋 陡然而升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端倪、自负、趋之若鹜、力所能及[注: 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广为人知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一、导入示例:
(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由于情况紧急,13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注: 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这些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
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新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二、背景介绍: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从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投影或板书)
谦逊xùn 钳qián 弗里茨cí 投掷zhì 鲍卢斯bào 顿涅茨niè
叶甫多吉娅yà 俘虏fǔlǔ 趋之若鹜wù 虱子shī 端倪 nì
拯救zhěng 简陋lòu 陡然而升dǒu
2.解释下面的词语(投影或板书)
端倪:事情的眉目。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广为人知:广泛地被人们所知道。
四、研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大体能看出文章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但是概括时的语言可能不够精炼,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及此对象所遭遇的情况)
明确:攻进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部队被苏军围困,处境艰难。
[1] [2] [3] 下一页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试着理一理文章的脉络,找出文章的结构。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或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第1段—第2段:以德国下士的书信开启全文
第3段—第8段:概述德国军队被围困的事实
第9段—第16段:具体描绘德国部队的艰难处境
第17段:表明观点——法西斯的结局只有灭亡
3.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何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可以给学生以适当提示,让学生在篇幅、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理清学生的思路)
明确: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很短,只针对我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用概括性的语言既准确又简明扼要[注: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地向人们传递了我军南渡长江的消息,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消息)。本文篇幅较长,比较完整地描述了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军队从当年8月份到12月份的境况,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2)因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消息,而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注: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是报告加文学。报告,是讲述事实;文学,是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它是一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文体。报告文学和通讯较为接近,只是比通讯更具文学性。
4.文体知识:通讯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就报道时效性而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且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评论性。通讯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5.对比我们给大家看过的战争描写的片段,同样是描述斯大林格勒会战,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有了战争场面描写片断的对比,学生大多能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教师只是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⑴ 内容方面:前一个片段是一个战争场面的描写,它运用了很多直接描绘战争的词语,对战争进行正面的描写,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中激烈的对抗和血腥的屠杀,而是将视线转移到即将战败的德国军队身上,通过德国军官隐瞒真相和士兵饥饿消沉的窘境,对罪恶的法西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树立了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的信念。另外,小说是虚构的,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却是真实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以全新的角度向人们剖析战争,使读者特别是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能够全方位地认清战争的残酷以及法西斯玩火自焚[注: 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最终走向覆灭的下场,对法西斯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批判。
⑵ 手法方面:本文的语言极具幽默感,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对法西斯的溃败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德国军队的遭遇固然让人觉得好笑,但笑并不是肤浅的笑,笑的背后隐藏着深邃的事实。
6.语言品味。
(1)找出文章当中让人觉得幽默的语句并简要加以分析。
(西方的幽默与中国的幽默有时不大相同,另外,并不是只有笑才是幽默,一些荒谬的或与现实的正常情况反差较大的行为举止都可以是幽默的体现,注意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明确:
现在,这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的野兽了。
这位将军是很谦逊的:在莫斯科的时候,德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而在斯大林格勒,他们则尝到了铁环的包围的滋味。
本文的作者是很有幽默感的,他对曾以猎人自居、沾沾自喜[注: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的德国下士的挖苦,是毫不留情的,而对将军的讽刺则比较“委婉温和”,说他是“很谦逊”的,因为他领教了苏联红军的厉害: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尝到了铁环包围的滋味。他的讽刺是有不同分寸的,显出笔调的灵活多变。
其他的句子:
◆“战争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好像打猎一样。我们把俄国人包围起来,并把他们消灭掉。亲爱的爱里莎,这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现在,这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的野兽了。
◆冯·高布兰兹将军并没有把他的恐惧告诉弗里茨们,因为弗里茨们并不是他的妻子薇泰。
◆最近有一个集体农庄的女庄员叶甫多吉娅·阿苏奇科娃冲出了被包围的地区,她告诉我们:“德国兵吃掉了我的猫。”
◆饥饿的虱子,在咬着饿瘦了的弗里茨们。
(2)这些趣味十足的语句为文章增添了什么样的特性?
(这些句子需要人们的脑子拐个弯才可以理解,但普通的消息或通讯的遣词造句是否也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别,得出正确答案)
明确:
增添了文学的特性,也就是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因此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片报告文学。
五、布置作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复习消息与通讯、报告文学的区别。
2.通读《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思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一、研读课文。
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 泽 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是或不是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答案,可以回顾新闻的特点,找出相同点,区别不同点)
明确:
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前面两篇文章基本没有议论。后者有个别地方的议论,如“为了这神圣的一刻,中国人民奋争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叙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个事实。本篇文章是一篇新闻评论(也称新闻分析),虽然也是以写事实为主,但是目的却是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调查来的事实和整理的数据,都是为了作为支撑观点的材料。这篇新闻评论,中在讲述调查者认识的转变,从以为农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到认识到其实正相反,农民工虽然收入低,但是子女没有失学,从而表明了“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
新闻评论的特点:阐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注: 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
2.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什么这么说?
(此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调查者最初的想法和实际的调查结果,对比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自然能够得出答案)
明确: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的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
3.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一件事的?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论点,再列出作者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以及论据,论述的过程便一目了然[注: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虽然农民工的收入奇低,但是他们的子女都在上学。居此,作者提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的。因为:
⑴ 因为家长的收入相对较低,1000元以下
⑵ 和一般城市居民相比,教育投资率相对较高
所以,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农民工“再苦也没有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一般地说,这个结论,揭示了通常舆论所忽略了的一面,已经很新了,文章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基本上已经能够成立了。但是,作为议论文,不能光以基本上成立为满足。议论文所追求的是新度和深度的结合。有了一点新度,还要往深度里发展。有了一个层次,还要往第二个层次发展。文章提到,在159个孩子中:
在民办农民工学校就读者 81人
在一般学校就读者 30人
在重点学校就读者 5人
这第二个层次的议论就是问题的另外一面:虽然都在上学,但是学校的档次很不相同,
文章强调:“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为什么最有价值呢?作者就此提出了平等受教育的矛盾,不是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只是能否受教育,而是优质教育的比例。这个问题当然是比较新的,也完全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
4.文章的评论与议论文是不同的,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以品味。
明确:新闻是客观的,是用事实说话的,但是,即便是新闻写作也是不能完全排除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新闻评论更是如此。
家庭全部靠我,每月月收入千元以下,在大城市打工,交通、居住的相对较高成本……让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在烈日和寒风中工作的辛勤劳动者,况且他们还要拉家带口[注: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供子女上学。
作者在描述了农民工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同情,作者没有直接地议论或抒情,而是在叙述中渗透着对他们的观感。这种隐蔽地流露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
二、探究
本篇文章提出“农民的子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同”,这个提法是否全面?为什么?另外,文章的题目是否值得商榷?
(此问题可供学生开放式讨论,最后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关注到我国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
明确:
这个提法是否全面,还是值得思考。120多份问卷的调查范围太小,缺乏足够的涵盖面。文章写于2004年,事实上,到2006年,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并不是已经没有问题了,农民工子女庞大的数量与城市小学容量之间的矛盾,一直还没有得到解决。其次,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至今尚未达到《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在2000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的规定,与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准还有相当的差距,这就注定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在短期内自然不可能彻底解决。在数量尚未解决的时候提出入校的质量问题,是不是脱离现实?是不是有掩盖矛盾、唱高调之嫌?另外,本文的标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意思不明确。“没有苦孩子”,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没有受苦的孩子,这显然与本文的原意不合。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没有苦(了)孩子”,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前面一种解释可能占据优势。但读完了全文,有了具体的语境,特别是有了和它对应的“再穷不能穷教育”相联系,才知道作者的意思是后者。这无疑是本文的一个缺陷。
三、作业
1.再次比较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的不同。
2.预习“鉴赏·评论”两篇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