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石潭记
编写:周少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注: 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②光与影:亦见水清。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注: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可爱之至;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注: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 [2] [3] 下一页
>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两篇
编写:周少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羸 泮 甫 裘 霾 飚 谭 舛 窈窕 几席 缙绅 趺坐 仆仆 了不相属 而之 乃 以为 所以 然则 苟
了解下列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句式特点:
鱼之沉水底者 西山之在几者
2、比较三篇游记(包括《小石潭记》)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异同,体会作者各自的审美趣味和抒写“真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解,疏通文句。
三、教学难点
三篇游记写景抒情的比较。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预习要求
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有条件的可要求口译)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湖北公安人,主要生活在万历年间,故称公安派,时称“三袁”。公安派创作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主要代表作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二、感知课文
1.根据“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识记文言词语和句式。(宜板书)
2.学生朗读课文,提出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词句,指导疏通文句,重点强调注意:
①“而”的意义或用法
流急而清(又,表并列) 观梅花而返(然后,表顺接)
而飚风自北来(但,表转折) 嗜进而无耻(而且,表递进)
②“之”的特殊用法
“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定语后置
鱼之沉水底者 西山之在几者
④一些重要词语或用法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以:用来;娱:使……快乐)
茗饮以为酒。(以为:当作) 皆相视以为笑。(以为:认为)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且夫:议论的发语词,相当于“再说”;所以……者,……也:之所以……的原因是……)
然则是游也宜书。(既然这样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
三、比较探究
1.讨论:同是阳春三月的高粱桥,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理解:宏道文中景物优美,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充满自然之趣;中道文中天冷风急,沙尘蔽天,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诗意,反而令人不堪。(须以课文原句为证)
2.讨论:为什么两人笔下的高粱桥会大相径庭[注: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理解:因两人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宏道醉心于自然之趣,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将堤上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中道则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宜以文本为据)
3. 讨论: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
理解:两者都突出水的清澈。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宏道则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可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见底。
4.这两文在写作方面能给你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从景与情的统一、说真话抒真情、对景物的刻划渲染等方面谈。如:美景抒雅意、恶景显苦情——材料与中心的统一;勇于表现“真我”、敢于讲真话,言人之所不敢言——独抒性灵;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写京城风沙,极写亲历身受气候之恶劣和突遇逃归的狼狈相。
5、让学生进行比较,提出疑难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指导展开讨论。如:
1.两文难道没有相同之处?(乐者乐于山情水意,苦者苦于宦游奔走,两人都不乐于为官,这一点上两兄弟又有相同之处。)
2.难道为官就不好,不为官不做事而醉心于山水就是高雅吗?为官和游乐是否有可能统一兼顾?(不必求同,但需引导学生认识时代的不同和观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这两篇课文。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一文,理解文章大意,概括作者观感。
3.预习第6课《黄果树瀑布》,标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