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白洋潮 钱塘江夜潮 水之歌,水之思
编写:周少勇
一、教学目标
1、比较游记散文与科学说明文的不同特点。
2、比较和感受对潮水各具特色的精彩描写和丰富体验。
3、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养成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写钱塘潮的几篇文章。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张岱:明代散文家,作品集《陶庵梦忆》,代表作有《西湖七月半》等。
钟敬文:现代学者、作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之一。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再读《白洋潮》和《钱塘江夜潮》文中引用周密、高濂两则文段,提出疑难词句,教师指导解答。重点识记以下词语:遄、踵、蹴、旋、既望、溯洄、略、鲜、顷。
2.学生简要复述三文内容,谈自己对三文所展现的钱塘潮的总体印象。
3.引导学生找出《钱塘江夜潮》一文中最关键的一个词(文眼):失望。
(三)比较探究
1.《白洋潮》、《钱塘江夜潮》文中所引周密、高濂两段对钱塘潮的描写有哪些相同点?
三文都极状钱塘潮的雄奇壮观,都从远到近写潮来的特征和变化情状,所用比喻也相近,都描摹其声巨、潮高、浪白,都用了侧面描写(以观者之惧或观者之盛衬托潮水之伟)。
2.钟敬文对钱塘潮的感受与三位古人有什么不同?
三位古人拘泥于景物的描摹,都表现对钱塘潮的的敬畏赞叹之情,缺少个性,实为“未能免俗[注: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钟则敢于表达个人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观感:钱塘潮浪得虚名,令人失望。
3. 对于张文、钟文、周文和高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在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为文之道:不论描摹之法怎样,不论能否免俗,只要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即可。)
(四)其它探究
例如:
1.张文结尾为什么要提出“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疑问?
引导学生推想:两山之外的白洋潮水已如此壮观,那么两山之内呢?(从中领悟作者的用意在于结尾留下余韵,让读者去想象。)
2.怎样理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意思是东西比平时贵出一倍。这从侧面突出游人之多。
3.怎样理解“未能免俗,聊复尔尔”?
意思是不能脱俗,姑且如此罢了。
4.为什么钟文花大量笔墨写古人笔下的钱塘潮和观潮路上的情景?
大量篇幅引古人笔下的钱塘潮,写其无限壮观,表达自己对观潮的无限向往之情;车中游客之多、热情之高,进一步说明人们十分热衷于观潮。这与下文观潮后的失望构成极大的反差。“失望”是作者最强烈的观感,也是本文的灵魂,因此将主要笔墨用于写自己对观潮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之感就越强烈。这是反衬的写法,并非本末倒置[注: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五)课后作业
1.把《白洋潮》、《钱塘江夜潮》及其文中两段引文对钱塘潮的描写摘抄到笔记本中。
2.阅读《水之歌,水之思》,把读后的感想写入读书笔记。
3.完成“阅读练习”二、三,重点把握游记散文与说明文在写法和语言上的区别。
4.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快乐探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