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积累所学的字词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 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国,南京人爱树也成为一种美谈,谁要砍伐一棵树,得向政府打报告。而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那里的人对树的感情也很深,甚至树比生命更重要,尤其是在二战期间这种感情经过了炮火的洗礼,考验。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要求: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②、再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
③、跳读课文3、4、5自然段,思考列宁格勒的人为什么宁愿饿死,冻死而不砍伐树木取暖谋生?
2、学生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指正板书
树象征列宁格勒人的尊严和高贵
三、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1、表现列宁格勒的人不向敌人弯腰,不屈服恶势力的顽强意志和
不屈不挠[注: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精神,也可以以作者后文举的“剧照贴满
大街小巷[注: 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上课铃声从未间断”这些事例来体现。而作者以“树”为写作中心,这是哪种写作手法?(衬托手法)
2、文中第2自然段,6自然段在结构上其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
3、你觉的本文还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对比手法)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中华民族也是多灾多难的民族,鸦片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都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精神走过了这艰难的历史,说说为民族振兴,强大而不懈奋斗的英雄故事,并从中领悟他们的壮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