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国色》《悟沙》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羌笛 qiānɡ 侯
骑jì
燕然yān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
裘qiú 风
掣红旗 chè 捉
襟见肘jīn
恣情zì 肆无
忌惮jìdàn
叨扰dāo 引
吭高歌hánɡ 长
髯rán
褶皱zhě zhòu
喑哑yīn yǎ 妖
冶yě
膂力lǚ 甲
胄zhòu
飒然sà 烽
燧suì 所向披
靡mǐ
魅力mèi 影影
绰绰chuòchuò 荒
冢zhǒnɡ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
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问边:视察边疆,慰问边士。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长河:指黄河。
角弓:以牛角装饰的弓。不得控,拉不开。
阑干:纵横貌。
辕门:军营门。
掣:扯动。
捉襟见肘[注: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
顾此失彼[注: 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穷于应付。
风和日丽[注: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恣情:
无所顾忌[注: 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放纵情欲。
肆无忌惮[注: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引吭高歌[注: 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长髯:长胡须。
商旅:①往来各地买卖货物的商人:商旅云集。②商人和旅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喑哑:1.哑巴,口不能言。 2.谓沉默不语。 3.嘶哑。
妖冶:艳丽:
皓齿明眸[注: 皓:白色的样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异常妖冶。也指艳而不正派。
销魂:形容心态﹑神态失常。
膂力:体力。
飒然:①形容风雨声。 ②迅疾﹑倏忽貌。 ③萧索冷落貌。 ④衰颓貌。 ⑤众多貌。
烽燧:古时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烟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怨天尤人[注: 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所向披靡[注: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魅力: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影影绰绰[注: 模模糊糊,不真切。]:模模糊糊,不真切。
呼号: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
牵强:勉强;
生拉硬扯[注: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4.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
诗中有画[注: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画中有诗[注: 指画里富有诗意。]”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
不易之论[注: 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乔良,当代作家。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等。合编有《超限战》、《中国空军攻防兼备要论》、《军官素质论》、《世界军事强博览》、《全球军力排行榜》等书。
刘元举,现为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说《黑马·白马》,中短篇小说集《人 情》;长篇纪实小说《手相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钢琴梦》等。《悟沙》选自96年第6期《散文选刊、海外版》。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文章中描绘边塞的写法。
2. 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的意境。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四)思想教育
感受西部壮美的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课文讲解
《边塞诗歌四首》
(一)文章主旨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
矢志不渝[注: 表示永远不变心。]的崇高精神的,《从军行(其四)》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使至塞上》虽是纪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长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二)重点语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
无济于事[注: 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
身经百战[注: 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
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
变幻无常[注: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
妙手回春[注: 指医生医术高明。]”。
(三)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如认为是逼真写实的名句。理由是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第三题:1. 如认为是豪迈之语。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注: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2.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
花团锦簇[注: 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4.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
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5. 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
津津乐道[注: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
维妙维肖[注: 维:语助词;妙:手艺巧妙;肖:相似,逼真。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
少见多怪[注: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草原散章》
(一)文章主旨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抓取了富有草原特征的景物,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寄托在绘景上。草是“胖草”云是“矮云”花是“笑花”虹是“薄虹”水是“小水”歌是“长歌”。作者把生命的激情,生存的焦虑,欲望的灵性,鲜活的生命存在
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地加以表现,通过描写辽阔的草原,表达草原的热爱。
(二)重点语句
一年里大多数的时候,花们是开着的;进入冬季,也冬眠,只是先把花衣裳脱下来睡一小会儿。花魂是醒的。来年一开春,披上衣裳开着的还是它。因为它们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亲自生下来的。属“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种子栽培出来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来的“试管植物”。
解析:楚楚的散文《草原散章》写出了花魂。运用幽默的笔调将花的特性形象归结为:“哺乳植物”,巧妙抒写了对于花的永恒的赞美。试着设想一下,没有花的世界,色彩是多么单调!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不是调色板上调出来的死色,也不是油漆匠所用的有刺鼻的化学味的臭色,而是充满生机的真色,是含着露珠和天然香料的
有血有肉[注: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有魂的原色。那时的田园,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大观园。说什么“寂寞开无主”,花们是没有寂寞的,她们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三)写作特点
楚楚的语言是有特色和意义的,句式长短合理、字面干净洗练,段落张弛有度。这一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不过多地借助修辞手法以及古字、冷字、典故、新词语和外来语来取胜,还是注重日常的普通话语的表达意义,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凡的气氛,如作者描写虹时写到:“虹为天空画了一道柳叶眉,霓画了另一道。是虹的出现,把天空搬到我和它的中间。”楚楚采用了一种缝合的方式,集中了常规性以外的凝聚力,可以说是语言给予了我们一个
唾手可得[注: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的巨大窥孔,让我们去了解这些作家语言的质地和由此表现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丰富性。
(四)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1. ①侧重于从云对草原的呵护来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云与草原的和谐。②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赞美家乡,赞美生活的情感。
2. ①是从自然对生物的态度角度出发,描绘出整个草原生机和谐的画面。②母牛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母牛温顺,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大多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实际上是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作者的感染。
第二题:《草原散章》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如:“草原上的花从来不用‘朵’或‘片’做量词,它们没有量词,因为它们多得就像夜空里的繁星,无法用量词来限定。”《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
信手拈来[注: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第三题: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
无所适从[注: 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的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
水土不服[注: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高原,我的中国色》
(一)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观全文,作者抒发了三个方面的感情:(1)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或
博大精深[注: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的文化)的崇敬。(2)对近千年来中国的衰败与懦弱的痛惜。(3)对当代城市青年状态深深的忧虑。(4)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和信心。
(二)重点语句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解析:作者首先分析到:面观中华沧桑史,上下求索二百年,念往昔,华夏国土遭受浩劫何其惨烈?中华民族所受凌辱何其惨痛?清代末期,在一大帮
卖国求荣[注: 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
贪生怕死[注: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苟且偷生[注: 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的鼠辈政治家们的操控下,弹指一挥间,许多原本应属于我中华亿万儿女之皇天厚土,均沦为他邦夷地。其次又在民族同化上加以引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野蛮可以暂时战胜文明,但仅仅是政治形式层面的意义而已。最终,当战火的硝烟沉寂之后,入侵者不是被同化,就是更加
不遗余力[注: 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地继承和发展这种薪火相传的文明,因为这种文明是在旧基础上新的大一统国家强有力的道德。最终说明中华民族伟大的
生生不息[注: 不断地生长、繁殖。]的精神。
(三)写作特点
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如:“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将褒贬之词同时用来描写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充实密集而又雄大的历史,又有虚空疏朗而又渺小的历史。“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就是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
慷慨悲歌[注: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悟 沙》
(一)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开始笔酣墨饱地讴歌生命的伟力和自然的造化,讴歌大西北的雄浑与苍茫,浩瀚戈壁上的黄沙,原本是无知无觉、无性无灵的。但它成了《悟沙》的抒写对象后,便幻化
[1] [2] [3] 下一页
为西部的象征和语言。它不仅拥有刚柔相济[注: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的容貌和动作,而且还表现出性格上的热情与沉默,暴虐与缠绵,以及渴望让人听懂的永不消歇的倾诉。
(二)重点语句
我把黄沙视作西部的语言,我陶醉于我的发现,我把它渲染得绚丽多姿,魅力无边。
解析:这正好说明在他心灵中,有着这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否则他不可能对于西部大自然的地貌残缺特征,欣赏到了这种程度,他竟这样强调:“我坚信,读懂了沙子就读懂了西部,读懂了柴达木。”刘元举先生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使刘元举先生才思得以激发,我们就知道他的心灵风貌,或者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什么的家伙,或者文雅一点说,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人格。
(三)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譬如,在本文中,元举的生命激情总是被目光里的恢宏、坚忍或崇高所唤醒、所牵动:“因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而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这种伟大魅力是来自一种群体意识。它足以震动天地万物,更能够震动人类。”首先是震动我的是他超越旅游景点的大跨度的思绪,从空间来说,有对于舒适生活对人消极作用的批判,还有西部的盐碱使得人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强悍和悲壮;从时间来说,有从二亿年前地壳变迁的很有历史气概的想像;还有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他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还有他自身的内心景观,正因为这三种景观的自由组合,使得他的散文在如此广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广度上和心灵的深度上展开,在他写得最精彩的地方,颇具震撼的效果。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刘元举的散文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而是以他的心去作“精神的旅程”。如:“我固执地按着自己的逻辑解释它这生生不息的鸣叫。也许这很牵强,但是,很有意义。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倾听过它的呼叫,而如此感悟者,非我莫属。实为幸哉!” 刘元举不但描述着这种情境,并且把它变为一种震撼人心[注: 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心灵熔炉来追求。他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楚楚心清如水,人淡如菊,能用第三只眼看世界,心中有清澈的山水与纯净的蓝天,因为,心中有一树菩提,超然,开着微笑的花。如:“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广。天空只像是草原的一件总不合体的蓝绸衣。草的长大在与天空赛跑,草赢了。绸衣接了又接,还是捉襟见肘。”楚楚的散文诗,不会像针贬时事的诗那样冷峻,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也不会填充着媚俗和铜臭,唯有凌空和精致,氤氲着禅意的诗情,才是她的真正特色。
第二题:“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注: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高原,我的中国色》也是这样如:“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第三题:《悟沙》最后两段写了“我”的深情思索,但却似乎没有结论。表明他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有一种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作者回到了他体悟最深的生命哲学上来。《高原,我的中国色》的结尾:“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轩辕柏”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读这篇文章时的震惊如在波涛汹涌[注: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般的激情里,人才不会再为风花雪月[注: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而陷入本是虚无的忧伤,才会找回应有的凌云壮志。这个军人让我肃然起敬[注: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让读者感慨良多。中国需要这样的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weīyí( ) xuānyuán( ) ɡāo kànɡ ( )
hàn hǎi( ) ēnuó ( ) yīnyǎ( )
2. 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肆无忌惮:
怨天尤人:
影影绰绰:
捉襟见肘: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2)天空在草原面前是低眉的。
4. 读下面的句子,请以其它颜色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黄色,尽是黄色。黄色。黄色。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大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
5.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他们(三个宇航员) 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我们都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③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 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 检验 实践 必须 b. 检查 观察 必须
c. 检验 观察 必需 d. 检查 实践 必需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注: 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c.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d.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
7. 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句意连贯)
体谅是友谊中清风一缕,微笑是交往中礼物一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口语交际
宝庆中学的张老师组织初二(二班)的同学,在助残日这天去慰问学校附近的残疾儿童刘明明,请你代表全班同学向明明说几句话,表达大家对他关心和鼓励的心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怀着幼仔的母藏羚羊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动相对迟缓。以往盗猎分子经常疯狂猎杀藏羚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二. 阅读理解。
(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2.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3. 赏析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 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5. 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二)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甲】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注: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边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注: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目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他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1)。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一棵—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乙】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是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丙】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浇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2)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丁】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注: 死的讳称。],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注: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作者:王宗仁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 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将军带领大家护树; ;将军与树同在。
2. 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 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 选文表现了以将军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d. 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将军感天动地[注: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的崇高精神,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 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划线的(1)(2)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5. 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慕生忠将军,请综合文中【甲】【乙】
【丙】【丁】四处对将军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公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奠基人。整个修路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还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注: 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将军还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注: 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来到会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三.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4)不得抄袭。
【试题答案】
一. 1. 逶迤 轩辕 高亢 翰海 婀娜 喑哑
2. 略
3. (1)巧用反问说明中华民族的士气不能消亡。(2)运用拟人手法以天空对草原的敬重衬托草原的美丽。
4. 略
5. d 6. d
7. 包容是友谊中旭日三刻,谦让是交往中玫瑰一朵
8. 提示:明明:愿你的生活过得更好,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注: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9. 巡山队将开展春季反盗猎大搜捕
二. (一)1. 咏雪、送别。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2.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3. (1)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4.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二)1. 示例:将军带领大家种树;将军带领大家葬树
2. 将军希望种下的杨柳能够绿树成荫,更希望人们能在格尔木真正安家立业[注: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3. b
4. 示例:(1)这个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柳树艰难而不屈的生长历程。一个“站”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柳树挺立在戈壁滩上与风沙战斗的情形,而“迎”字又写出了柳树乐观坚定的信念。所以,一个“亭亭站立的硬汉子”的形象就呼之而出了。
(2)这一句中的“不断腰”“不后退”等用语极富表现力,赋予了墓柳战士般的刚毅与坚强,生动地表现了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更珍惜生命,更具有战斗的勇气与智慧。排比句既具体展现了死而复生的柳树与恶劣环境抗争并已深深扎根的胜利者的形象.又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极富感染力。
5. 示例:通过文中四处对慕将军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将军无所畏惧[注: 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以他的坚毅顽强带领着战士们在格尔木安家立业;他率先垂范,与筑路工人们同甘共苦[注: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乐观执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