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9
[标签: ]
⑷“热爱生活”观 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4.教师小结,回到第二个问题的探讨:玛蒂尔德性格是否发生变化。 小结: 从同学们的发言和文本的解读中我们发现,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她有着爱慕虚荣的一面,但也有诚实守信、勤劳坚强、纯洁善良的一面。并且随着自己命运的改变、生活的波折和磨难,性格中美好的一面越来越凸显出来。正如我们在文章的结尾所看到的,较之先前,她由注重自己外表转向更注重自己内心,能够比较坦然面对自身的现状。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深入思考本文主题,也就是课前布置的“预习1”。 2.查阅有关《项链》的评论。 (课后收齐同学的预习作业1,部分同学的观点纳入课件。) 第二课时 一、讨论作品主题 (该环节要鼓励学生自由阐述自己见解。) 1.请同学交流预习作业,分小组讨论作品主题 2.请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组的观点: 参考意见: (1)否定说:批判、讽刺了小市民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女性的虚荣心。 (2)肯定说:也肯定、赞扬了主人公诚信、勇敢、勇于面对现实的品质。 (3)并存说:既批判、讽刺了小市民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女性的虚荣心,也肯定、赞扬了主人公诚信、勇敢、勇于面对现实的品质,两者统一于自尊自爱。这是内在的统一,除了前述的两面体现,还因为:a、从爱慕虚荣向讲求实际的转变虽然是灾难促变的,也是她自觉完成的。b、她对付出十年青春的代价虽然无限感慨,却并未后悔,相反有一种自豪,两者统一于自尊自爱。 (4)人生变幻无常[注: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说人生变幻无常说,可能是这篇小说更重要的主题。首先,整个故事是由一个意外的变故,即不慎丢失项链造成的,而这不慎,只要稍加留意就不至发生,这就是小说中说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小说设置那个偶然成份极大的十年后才知的出乎意料的假项链结局,使这本来就使人“无限感慨”的故事显得更加“无限感慨”,也就是人生的无常感大大增加了。但要注意,对于人生的变幻无常,小说不仅揭示了它的偶然性的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它的必然性的一面。由于玛蒂尔德品质中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这一特点必然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5)掌握命运说:小说着意写出了人生的变幻无常,既揭示了它的极大的偶然性,更揭示了它的极大的必然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人生无常这句话之前之后的议论:之前说,要是当时没丢失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之后说,“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似乎在告诉读者,要是不丢项链,这爱慕虚荣、好出风头、追求享乐的女人的结局也许更糟,而项链的丢失倒成全了一个诚信、勇敢、讲求实际、有责任感的玛蒂尔德,并且假项链的结局也暗示了对她的补偿。换句话说,人生可能有种种不幸,命运可能有种种偶然(包括开头说的出身、门第的命运差错),但做人的成败好坏似乎还在于自己;这也许是人生无常主题说的更深刻的内涵。 (注意:学生的讨论,一方面要指导其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自圆其说[注: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另一方面可用第3点的分析进行引导。此外可介绍莫泊桑的创作经历作为分析的参考:1、他的许多小说都批判、讽刺了小市民的弊端,许多小说都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2、他绝大部分小说都是在他病魔缠身[注: 指长期患病。]的最后十年创作的,有人认为,对命运不公的感叹,对不屈服于命运打击的坚强精神意志力的肯定,是其创作思想中完全可能有的,《项链》正是一个体现。) 二、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1.由于一串假项链,而改变了整个人生。十年之后,当玛蒂尔德在公园里遇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当年十分亲密的朋友已经认不得她了,对此,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请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结尾部分,从“有一个星期天”至结尾。 (让同学稍微准备再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心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语句,如“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这里有怎样的一种感受;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对玛蒂尔德说那番话时会怎么说等等。) 2.请同学想象当玛蒂尔德听到那挂项链是假的时,接下去的情节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同学的设想可能有多种多样,要注意依据人物的性格来设想。) 3.小说为什么到此戛然而止[注: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为什么不写下去,例如,写玛蒂尔德把真项链要回来,欢天喜地[注: 形容非常高兴。]地换回几万法郎? 明确:假项链与十年青春的代价之间的反差太大,此结局给予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冲击是很大的,对于其小说主题的思考,是强有力的启动。如果继续写下去,写她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反差就小了,对于读者的情感思想的刺激力度就比较小了。另外,戛然而止的结局给予人们充分想像的空间,而把最后结果写出,就限制了人们的想像。 4.大家想一想,这个故事的结局在前头有无征兆? 明确:此结局在前头有伏笔。一是佛来思节夫人无所谓的态度,如玛蒂尔德向她借时,她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答应道:“当然可以”,特别是借去后许久才还,而且已经知道项链的搭钩曾被弄坏,但却没有打开盒子查看,她的不高兴是因为借去太久而不是这项链有什么异样。二是珠宝店老板告知,他只卖出了那个盒子,可见这项链不是原装的。三是玛蒂尔德兴奋狂热地大跳其舞,陶醉、沉迷在成功的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散会的时候又因怕自己寒碜的外套遭人耻笑而一心只想赶快逃走,如此忘乎所以[注: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如此举动过大,慌里慌张,注意力又如此丝毫未顾及到项链上,不出事才怪呢。 三、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视上课情况而定。可随堂讲解,也可单独进行。)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个“也”字告诉我们,当时很多像她这样的美丽动人的姑娘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而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的处境。 2.“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密的胜利里。”反复品读这句话,能读出哪些意味? 明确:(1)这里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突出表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2)小说反复用“陶醉”一词,正是强调她的忘乎所以可能带来的危险,强调她沉迷在这不切实际的虚荣里的可悲的一面,与后来的十年辛酸形成照应,构成强烈的讽刺。 3.结尾说,佛来思节夫人“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这句话的重要性在哪里? 明确:这句话的重要性,对于上段话即人生无常那段话而言,是照应,印证;对下述的对话内容而言有双重的反衬作用。一是反衬出因虚荣的追求和意外的变故使自己丧失了青春,所以玛蒂尔德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二是反衬了玛蒂尔德并未因此后悔,并未自惭形秽[注: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的可贵,因而有了后面那段不无自豪的对话。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诗两首》,朗读、背诵那两首诗。 2.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我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 的人。 2.根据课堂学生回答随堂板书玛蒂尔德人物性格。 3.七个“梦想” 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 爱慕虚荣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假项链 苦不堪言[注: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第二课时 1.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一篇关于 的小说。 2.根据课堂学生回答随堂板书本课主题。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