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掌握消息的5w1h。
2.把握本文内容,体会新闻中的主观情感。
3.理解新闻报道的逆时提前和使用精确数字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新闻的逆时提前和使用精确数字的意义。
难点:体会新闻中的主观情感。
【媒体准备】
视频:回归仪式录像;图片:区旗、末任港督、首任行政长官、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体会本文蕴涵的思想情感。
2.划出重点词语,查检其基本义,琢磨在文中的意思。
3.结合历史知识,了解香港的历史和回归历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今年是2007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将会有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发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年将会有哪些重要事件呢?
毫无疑问,“香港回归10周年”是今年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件。1997年,离开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我相信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受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东方雄师不再沉睡!
(运用投影仪放映若干图片,还原现实场景,感受一下当时神圣庄严的气氛。)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份庄严与神圣,现在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课文,从文字中回顾、再现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椭圆(tuǒ) 嘹亮(liáo) 钱其琛(chēn)(珍宝的意思)
噙着(qín) 夙愿(sù)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殖民:原指强国向他所征服的地区移民。资本主义时期,指的是把政治经济扩张到不发达地区掠夺奴役当地人。
经久不息[注: 多指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停息不下来。]: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停止。
一国两制:种国家两种政治体制。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最早在香港回归验证。
噙着:眼或嘴里含着。
奋争:奋勇抗争。奋:鼓起劲,摇动,奋笔疾书。
当之无愧[注: 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承受或承当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夙愿:很早就有的愿望。夙,早的意思。夙兴夜寐[注: 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早起晚睡,勤劳的意思。
港人治港:香港人民自己管理香港的日常事物。
高度自治:这是中国政府针对香港、澳门特区提出的管理政策。
3.上节课学习了新闻的基本知识,那么谁能告诉我新闻的基本特点和新闻的“五要素”?
(学情预测。能说出其中的几个,可能不是很全面。从上节课得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把其他的也回忆起来。)
明确: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个w和1个h——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how(如何)。
4.交流: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的历史和今天的了解。
(学情预测:可能不是很完整,教师结合背景进一步补充。)
明确: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另一为澳门)。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经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
根据中英两国所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一国两制”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将享受到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1] [2] [3] 下一页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三、研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不明确的字词的发音,并说出本文的5w。
(学情预测:何人、何地基本没什么问题,何时、为何:可能学生答案不是很完整,要力求完整的表述。如何:同上。答案可能不全面也不够准确。)
明确:
何人:中英两国政府。
何时:交接仪式于
何地: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
为何: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武力强迫清政府签定3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这一地区,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
如何: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
2.再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将本篇新闻报道与《我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进行比较,两篇新闻报道有何不同之处呢?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二者在篇幅上的差异,本文大量运用了时间词。而写作的顺序这一点,则需要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较之《我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长、时间词明确、采用倒叙写法。
3.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出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本文的5w。
四、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内容,进一步明确本文的5w和1h。
2.作者在本篇新闻报道中为什么要时间词明确、采用倒叙写法呢?
附:板书设计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 泽 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
一、5w
何人:中英政府
何时:交接仪式于
何地: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
何事:香港回归,政权交接
为何: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中英经过谈判于
二、思想情感:爱国,自豪
第二课时
一、研读新课
1.本文把事件经过叙述得如此详细,篇幅较长,为什么?如果将这一素材写成一篇短消息行吗?
(提醒学生关注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重要环节)
明确:
⑴ 香港回归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一篇新闻,必须突出重点,就该篇新闻的性质而言,此次事件的重点当然是在移交仪式上,其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文章几乎把全部过程都加以记述。
⑵ 这篇消息有两千多字,是一篇比较长的消息。之所以作者采用这种全景式的详细报道是因为:香港回归是全世界瞩目的世纪性的大事,香港回归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抗争才赢得的光辉的日子,是全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的历史时刻。本文写得最详细的是江 泽 民的讲话,其中包括了对邓小平的缅怀,香港回归后的大政方针[注: 重大的政策与措施,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和对世界做出的承诺等。从这么多的内容来看这篇报道是不适合写成短消息的。
2.在整个过程中,本则消息记叙是以时间顺序的分分秒秒推延为特点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具体的时间以及对应的事件。
(学情预测:问题很简单,学生能很快找出精确的数字)
明确:本文出现的数字近20处,大多数十分精确,如
23时46分,中英双方代表入席;
23时59分,英国国旗降落,花了50秒钟;
零时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国旗上升;
零时10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还有:一个半世纪,156年,1840年鸦片战争,150多年,4000多位中外嘉宾,3个不平等条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3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代表,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等等。
3.把这些放在一般的记叙文中,应该是有记流水帐之嫌,但在本文中却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肯定的回答,认为这篇文章也是同样给人很不紧凑的感觉;一种是否定回答,但是可能回答的不完整也不准确。)
明确:
首先,众所周知[注: 大家普遍知道的。],回归时刻的一切,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表现;这些精确到分秒的计时,表明了交接仪式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庄严神圣,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忘记,都深深地嵌进人们的记忆。有些时间还反复出现,如:一个半世纪(两次),156年,150多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等,表明了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凌辱,盼望回归的时间太漫长了,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历尽艰辛,表明了要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记住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值得珍惜。
其次,这是新闻,在其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如这五个何中,有四个何,即何人,何故,何地,何故,都是人所共知,对于新闻来说,没有太大的、能够发挥乃至炒作的新意。而何如(how),对于读者来说,则充满了新意。这种新意,不在事情的结果,因为其结果早已决定了,没有任何预期之外的细节。而过程,尤其是具体时间,每一分、每一秒的进程,则充满了新意。流水帐式的罗列,本来是叙事的大忌,在这里却不再是繁琐的铺陈,而是历史价值的强调。
这同样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作为表现手段,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一切取决于具体文体和特殊的情境,以灵活运用为上。
3.讨论:“顺时叙事”与“逆时提前”。
(学情预测:可能很多同学不是很理解什么是“顺时叙事”“逆时提前”,需要先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明确:
顺时叙事:按时间顺序的叙述。
逆时提前:又叫高潮提前,将事件的高潮放到文章的最开头,或者提前叙述。这种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那就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顺时叙事之前安排一个逆时提前呢?
(学情预测:这里学生能想到的是起到突出和强调等作用,引导学生从新闻的特点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
这是新闻消息的文体决定的。虽然新闻以顺时的叙述为主,但是顺时叙述只用在新闻的主体上;在这之前,新闻最为重要的成分,不但要放在主体之前,而且还要压缩为简短的“导语”,作为标题,放在文章之前。和一般叙事文体相比,新闻的这种结构模式,被一些新闻从业者称为“高潮提前”。在小说中,高潮是在文章后面部分的,而新闻却要提到文章的最前面、最显眼的部分。
4.这则消息的结构仅仅是单一的高潮提前吗?不是的话,那是一种什么结构呢?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出是两者的结合,但是具体的表述可能没办法做到。)
明确:
这则消息的结构是采用了“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开头三段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即“高潮提前”,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讲:先总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和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再说江 泽 民庄严宣布香港回归祖国;接着说中外嘉宾的热烈反应和这个庄严时刻的全球直播。从第四段开始转入“金字塔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交接仪式的全过程,介绍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文中讲述“为了这神圣的一刻,中国人民纷争了一个世纪……”和邓小平生前希望在香港回归时去香港看看的这两段,是消息的“背景”。消息的“背景”,往往是用来补充说明相关内容的。
5.众所周知,新闻语言要求客观严谨,不带有过多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身为中国人的记者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也是难以控制的,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新闻中的这几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1)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站在了香港这块国土上。
(学情预测:“从此”“第一次”“ 祖国”“真正主人”“国土”这些词语学生大都能找到,也能体会出这其中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明确:这两句话相互照应,“从此”“第一次”“祖国这一块土地”“这块国土”,都强调香港在这一刻发生的变化,从此不再受殖民主义者的奴役,香港同胞和国家元首都感到了成为真正主人的无比自豪,为之扬眉吐气[注: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2)23时59分,英国米字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声中徐徐下降。在香港悬挂了150多年的米字旗在50秒钟落下旗杆。
零时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紫荆花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
(学情预测:这里学生可能回答的不是很好,引导学生找到一些形成对比的词语和出现频率多的词语)
明确:这两句话互相对比,作者刻意描写国旗的一降
二、布置作业
预习《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查找生字词,把握主要内容。
附:板书设计
一、特点
篇幅长:重大历史意义事件 过程和细节的重要意义
时间词明确:有新意,历史价值的强调
采用倒叙写法:顺时叙事逆时提前
二、语言品读
1.渲染“国土”的神圣和香港回归的重要意义
2.突出地强调;形成鲜明对比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