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巴黎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
2、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精彩语段。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记叙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陷贫贱却不移大志的决心。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黄河大合唱》录音带(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每当《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汹涌澎湃[注: 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激动异常,仿佛从乐曲中看见了不屈不挠[注: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的中华民族,冒着纷飞的炮火,勇往直前[注: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这首歌的作曲,就是本文的作者冼星海。
二、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注: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开始接触音乐,表现出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才华。1926年,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先后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壮志凌云[注: 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配乐。
(以上“作者简介”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三、检测预习(可用多媒体投影)
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廿(niàn)岁 崽(zǎi) 琐屑(xiè) 眩(xuàn)晕
揩(kāi) 迷惘(wǎng) 侥(jiǎo)幸
迷惘 郁闷 眷念 衣冠楚楚[注: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