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巴黎》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自由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 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 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二:作者简介:
洗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生干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岭南 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 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 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 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 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 保罗·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 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 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注: 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青年进行曲》、话剧 《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 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 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 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 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 《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 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 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丢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 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 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 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 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全文欣赏:
我曾在国内学音乐有好些年。还在广州南大教过音乐,但仍然感到国内学音乐的环境不理想,很想到法国去。我奢想把我的音乐技巧学得很高超,成为“国际的”音乐家。(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希望自己成为有名的国际音乐家。)凑巧得马思聪兄的帮忙,把他在
本段主要讲:在马思聪兄的帮忙下,不顾穷苦,1929年到巴黎留学。
到了巴黎,找到餐馆跑堂的工作,就开始跟这位世界名提琴师学提琴。奥别多菲尔先生,过去教马思聪兄时,每月收学费二百佛郎(当时约合华币十元左右)。教我的时候,打听到我是个做工的,就不收学费。(奥别多菲尔先生同情冼星海,因生活的贫困,不收学费。)接着我又找到路爱日•加
本段主要讲:初到巴黎,生活极端贫困,边工作边学习。
我常处在失业与饥饿中,求救无门。(身处国外,孤苦伶仃[注: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生活十分窘迫。)在找到了职业,学习的时间又太少,我做过各种各样的下役,像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做过西崽,做过看守电话的佣人和其他各种被人看作下贱的跑腿。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偷闲[注: 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别的不关重要的事,或者消遣。]抽出一点时间来拉拉提琴,看看谱,练练作曲。(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忙里偷闲学提琴,看看谱,练练作曲。)但是时间都不能固定,上课的时间一到千方百计[注: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去上课,晚上能够在厨房里学习提琴就很好了,最糟的是有时一大早五点钟起来,直做到晚上十二点钟。(过大的工作量并没有使他放弃学习)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很累,回来又一直打工到晚上九点,结果端菜上楼时,晕眩得连人带菜摔倒在地。(艰辛的劳动,致使身体疲乏,晕倒在地。)第二天就被开除了。
本段主要讲:冼星海忙里偷闲,坚持学习。
我很不愿把我是个工读生的底细告诉我的工友们,连对老板也保密,同事对我很不好,有些人还忌刻我,在我要去上课的那天故意多找杂事给我做,还打骂我,因此我常打架。有一个同事是东北人,一见我学习,总是找出事来给我,说壁上有灰尘,要我去揩,等等。(不愿意透露底细,别人时常故意为难他。)但我对他很好,常常给他写信回家(东北),他终于感动了,对我另眼相看[注: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给我衣服穿。可是我还是没有告诉他我求学的事。
本段主要讲:艰苦的工作经常遭到别人为难。
我失业过十几次,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的麻烦都来了。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就软瘫下来了。(在外留学的艰辛,多么让人痛心。)我那时想大概要饿死了。幸而总侥幸碰到救助我的人,这些人是些外国的流浪者(有些是没落贵族,有些是白俄)。大概他们知道我能弹奏提琴,常请我到宴会上演奏,每次给一二百法郎,有时多到一千法郎。有对白俄夫妇,已没落到做苦工,他们对打工者的苦楚深表同情,竟用很微薄的工资帮助我——请我吃饭。(白俄夫妇因了解打工者的苦楚,用请吃饭的方法帮助冼星海。)
本段主要讲:在外国流浪者的救助下得以继续生存。
我这样的过朝挨夕。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实在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租,不付钱给他,就有坐牢的危险(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倒是个活路)。(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讨钱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说我丢了中国人的丑!我当时不能反抗,含着泪,悲愤得说不出话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很不喜欢我,他们都很有钱,有些人领了大笔津贴,但不借给我一文。(面对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的做法,忍受屈辱。)有时,我并不是为了借钱去找他们,但他们把门闭上,门口摆着两双到四双擦亮的男女式皮鞋。(受到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的冷遇。)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也感到迷惘和郁闷。(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使他永不言弃。)幸而教师肯帮助我,鼓励我,音乐会演奏名曲,他们常送票给我。奥别多菲尔先生在一个名音乐会里演他的提琴独奏时,不厌我穷拙,让我坐前排。这些意外的关怀,时时促使我重新鼓起勇气,同时也扩大了我的艺术眼界。我的学习自己觉得逐渐有些进步,我写了好多东西,学习应用复杂的技巧。
本段主要讲:在教师的帮助鼓励下,再次鼓足学习音乐的勇气,扩大了自己的艺术眼界。
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过渡句)
我很喜欢观看法国国庆节和“贞德节”的大游行。这是法兰西盛大的节日,有整齐的步兵、卫队、坦克队、飞机队等。民众非常热烈地唱着国歌,三色国旗飞舞飘扬。我每次都很感动。1932年,东北失陷的第二年,每逢节日,我都去看游行。民众爱国的狂热,法国国歌的悲壮,强烈地打动了我。(目睹国事,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注: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想到三年来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充满了泪水。在悲痛里,我心头涌起了挽救祖国危亡的念头。(各种磨难混合在一起,面对国家的多难,投身于救国的热潮。)
我那时是个工人,我参加了“国际工会”。工会里常放映些关于祖国的新闻片。我从上面看到了祖国的大水灾;看到了流离失所[注: 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饥饿死亡的同胞;看到了黄包车(人力车)和其他劳苦工人的生活;看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派分裂、国民党的大屠杀的情形。这一切更加深了我的眷念、隐忧、焦虑。
本段主要讲:目睹国事,爱国的情感更加强烈。连续运用了四个“看到了……”,写出了祖国大难临头[注: 难:灾祸;临:来到。大祸落到头上。],更加激发起这个音乐家的爱国情怀。
我把我对于祖国的那些感触用音乐写下来,像我把生活中的痛楚用音乐写下来一样。我渐渐把脱离内容的技巧(这是“学院派”艺术至上的特点)用来诉说内心的痛苦,诉说祖国的被压迫。(通过留学,自己的学识水平大有长进。)初到法国的时候,还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一个作品要花上一年的功夫,像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我就花了八个月。但以后,我觉得不能这样了。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注: 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详细地叙述了完成一部成功作品的经过。用心去感受,用音乐去谱写。)以后,我又把对祖国的思念写成《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
本段主要讲:学会用音乐诉说生活的痛楚,谱写对祖国思念的作品。
我想不到《风》那么受人欢迎,我的先生们很称赞它,旧俄的音乐家(现在已统称苏联),也是现在世界有名的音乐家普罗珂菲叶夫也很爱它。我的作品,包括上面说的《索拿大》终于能在巴黎公开演奏并且播出了。
本段主要讲:经过自己的艰辛的劳动终于写成成功的作品《风》,博得了众人的称赞。
大概因为作品
[1] [2] 下一页
本段主要讲:一个成功者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给予的帮助和鼓励。
报考的那天,巴黎音乐院的门警不放我进门,因为我的衣着不像样(袖子长了几寸的西服),又是中国人。(其貌不扬[注: 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让人鄙视。)我对门警说,我是来报考高级作曲班的,他不相信,因为中国人考初级班的都很少,而且多是衣冠楚楚[注: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的人。高级班过去只有马思聪兄入过提琴班。为难之际,恰巧普罗•
本段主要讲:报考时门警不放“我”进门,恰巧又遇到普罗·
我万幸考入了高级作曲班,考了个荣誉奖。他们发物质奖品时,让我选择,我说要饭票,他们就送了我一束饭票。(这一束饭票能解决生活中的困苦。)入学后,我专心学作曲。兼学指挥,并在“国民学派”士苛蓝港•多隆姆学音乐理论。在生活上也有好转。学校准许我在校内吃饭,
本段主要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级作曲班,受到物质的奖励。
1935年春,我在作曲班毕了业,
本段主要讲:1935年春冼星海在作曲班毕业,打算回国。
1935年初夏,我作最后一次的欧洲旅行。几年来,欧洲主要的大小国家的名城、首都都游过了,增长了很多知识。这最后一次到伦敦的旅行,却很不顺利。登岸时,英政府不准我入境,他们看见我的证明文件及穷酸样子,以为我是到伦敦找事做的,不相信我是旅行者。(英国人对中国人有成见。)我被扣留了几个钟头,亏得打电话到公使馆才被释放了。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是歧视的,英国的成见尤深。
本段主要讲:1935年初夏,进行最后一次欧洲旅行时,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歧视。
四: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冼星海在法国巴黎留学时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他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了人民的音乐家。
五:本文结构
生活贫困--------不怕苦
留学巴黎----- 条件恶劣--------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身体劳累--------顽强努力
六: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能吸引。这种直白的叙述,能把作者的亲身经历,一目了然[注: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地告诉读者,让读者从中感悟音乐大师艰苦的求学生涯。
第三问意在生动的语言表述感人的场面。
第二题:可结合课文中冼星海的有关动人事迹进行解答。如打工中遇到的歧视,中国有钱留学生对他的侮辱等。
第三题:眷恋祖国,想发展祖国的音乐事业。谈体会一定把握冼星海爱国思想的表现这一要点。
第四题:本题的意图是让同学们感知冼星海动人的事迹,从中受到启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