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主 备:吕霞 审核:初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巩固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进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意词语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难点] 逻辑结构的分析
[自主学习]
1、 掌握下列生字词
充沛 灼伤 花萼 分泌 花卉 虞美人
2、回顾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共同来探求这个奥秘。
二、检查自主学习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2、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花红的原因,它们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明确:作者按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7段)说明花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重要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8—10段)说明花红的外在原因。
层层深入,准确严谨。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多处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2、文章中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中举了三个关于人工选择作用的例子,这三个例子有什么不同?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五、拓展延伸:
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解释生活中你感兴趣的某种现象。
一、给加粗字注音
1.璋( ) 2.褪色( ) 3.粉蕊( ) 4.靛( )
5.裸子植物( ) 6.花卉( ) 7.花萼( ) 8.蜜腺( )
9.虞美人( ) 10.三棱镜( )
二、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不可明状( ) 别出新裁( ) 永往直前( )
声色俱利( ) 大声急呼( ) 谈笑风声( )
阴谋鬼计( ) 席以为常( ) 静影沉壁( )
三、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④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⑤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⑥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⑦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⑥⑤⑦②
c.①④⑤⑥⑦②③ d.①⑤⑥④③⑦②
四、语段阅读
(一)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③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④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⑤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⑥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1.联系上下文,指出加粗的“它”指代什么。
(1)第②句中的“它”:
(2)第⑥句中的“它”:
2.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红”是指“红色”,还是指“多彩”?为什么?
3.上文第③句指出红光波“热效应大”,第⑤句说明红花“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以保护自己,但第⑥句却说蓝花“吸收”“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根据有关的限制性词语来回答)
4.上述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分析上述文字的层次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列 b.正反对比 c.逐层推进 d.先总说后分说
参考答案
一、1.zhāng 2.tuì 3.ruǐ 4.diàn 5.luǒ 6.huì 7.è 8.xiàn 9.yú 10.léng
二、明—名 新—心 永—勇 利—厉 急—疾 声—生 鬼—诡 席—习 壁—璧
三、b
四、(一)1.(1)花儿 (2)蓝花 2.指“多彩”。因为这段文字中说到了多种颜色的花,所以这里的“红”是指“多彩”。3.前后不矛盾。第⑤句说“反射”,是因为“红、橙、黄花”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第⑥句说蓝花“吸收”,则是因为它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而且在这些地方,即使是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也变得“微弱”了,惟其如此,才能对蓝花的“生理作用有利”。4.分类别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