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七 主备人: 李雪剑 时间:
课 题: 《春 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学习理解。
3、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参考目标检测上有关资料)自主预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读目标,明方向)
导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争荣,更让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轻柔、清新、悦耳。北方的春风是不是与江南的春风不同的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林斤澜的《春风》,来感受一下北方的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二、朗读课文、夯实基础(通过朗读明确字音,词义,为理解课文打下好的基础。)
1、了解作者:
林斤澜,当代作家,浙江温州人。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①在文中圈点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冰砚( ) 冰溜 ( ) 冰碴( ) 乍暖还寒( )
粗犷( ) 大靸鞋( ) 刮折( ) 呜呜吹号 ( )
②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
( ):评论好坏。
( ):将养,休息和调养。
( ):消除心中的气愤。
三、精读文章、理解课文(通过朗读、精读课文,自主学习理解,小组交流后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最能表现特点)的词句。你感觉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
2、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北国的春风,请分别勾画出来,并朗读展示,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并概括在下面。
3、朗读第9、10自然段,你能看出来这两段描写春风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吗? 并稍作分析。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再看我们的动手能力,相信自己!)
1、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
2、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试概括在下面。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哦,不要模棱两可[注: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3、下面三句中有一处标点错误和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①今年的
⑴标点错误的是第 句,修改意见:
⑵有语病的是第 句,修改意见:
4、试背诵“一夜之间……好不痛快人也”。
五、课后反思、促我发展(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1] [2] [3] 下一页
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
人们开始走出温暖的家,“穿着老羊皮背心……把粪肥抛撒匀净”开始春耕了,人们规划着,忙碌着。
运用对比(第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时间:“一夜之间”、“忽然”
范围:“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动作:“扑”、“漫”、“插”“灌”
声音:“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撒拉撒拉
感觉:“如无数的针扎”
②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引导学生体会北国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四、比一比
齐读课文3、4、9、10段。
北方的春风:强劲、粗犷。扫尽残冬,催生万物
南方的春风:温柔、温暖。柳絮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
北方的春风是力大无穷的好汉
南方的春风是柔情万般的姑娘
1、比较一下五、想一想
1、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注: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
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注: 形容痛恨到极点。]、骂之连天,怨声载道[注: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叫苦不迭[注: 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
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不是
第5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注: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的“好不痛快人也”,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3、第10、11段,作者再次和江南春风作对比,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使江南春天那霉腐湿闷之感更为具体可感,通过对比使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注: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扬的目的。抒写了怀念之情。
六、练一练
春天的雨与大夏天的雨肯定是不同的,你感觉到了吗?请写两个描写春雨与夏天的雨的片断。相信你一定能够写出你的喜好的。
板书设计
春风
厌恶――怀念――喜爱
北 南 北
抑――――扬――――
五、巩固提升(针对考试的练习,能提高你的“实战”水平哦!)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试着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1、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某个大队的交通运输工具,你看它马不停蹄[注: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
六、课外积累:试找出一些有关黄河的诗句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七 主备人: 李雪剑 时间:
课 题: 《春 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
2、理解、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读目标,明方向)
二、课文研读(根据目标,明确重点,参考提示。有条不紊[注: 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的完成本节课学习)
1、细读课文后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并仿照例子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修辞分析在下面。
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的春天的新和生机。
2、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开篇写的是对春风的
,而后文却是对春风的 。这就是我们以前曾经说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的一种写作手法,即 。它的好处是:起强调作用,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具体到本文中就是:
3、无论是江南的春风还是背过的春风,它们往往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请你举出两句描写春风的诗句来吧!
三、拓展延伸(两课在一起的实战比较训练,更能增强我们的考试能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 ) 抖擞( ) 薄烟( ) 发霉( ) 宛转( )
2.《春》一文的作者是 ,《春风》一文作者是 。
3.按原文填空:
⑴《春》中概写春天景色的一组排比句是:
⑵《春》中描写春花的一组排比句是:
⑶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 过山头, 过山梁, 山沟, 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4、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春日的秧苗yùn 育着农人的希望。收获的季节,丰收的人家踏实地享受着秋日的kuì 闲聊中春夏那些辛勤的细枝末节[注: 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唇齿开合间透着一种惬意。倦懒耕耘的人们则àn 然神伤地敲打着生锈的犁耙,面对歉收,ào 悔那些huāng 废的岁月。看来,在拥有希望的同时,还要努力地付出汗水。
5、试背诵最后三段,默写第九段。
四、课后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