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十首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江南的春天到处黄莺啼叫,绿树红花相映,生机盎然,
水村山郭酒旗风。
山城、水乡的小村子里,酒旗隐隐现现,迎风招展[注: 形容旗子等迎风飘扬。]。
〔山郭:靠山的城墙,指外城。酒旗:从前酒店门口挂的布招牌,又称酒望子,酒帘子。)
( 这两句以千里开头,用想像的手法描写了江南春色明丽的美。形象地刻画出广阔的江南地区一片美丽春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修建的许多寺庙,有多少至今还掩映在蒙蒙的细雨中,点缀着江南的春景。
(楼台:亭台楼阁,指寺院中的建筑)
(这两句描绘了江南春色蒙胧的美。这两句在写景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写的是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的春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
长安街上细细的春鱼润滑如酥,草色遥看没有绿意,远看却青青一片。
“草色”句: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了春草在碧绿之外的另一种美--------表现了诗人观察的仔细和内心的欣喜。这首诗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 山 寺北 贾 亭西,
在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
水面 初平 云脚低。
湖水才同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的水色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
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都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枝,
谁家新燕啄春泥。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它们的新巢。
(“几处”二句: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欣欣向荣[注: 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色。“争暖树”“啄春泥”从声音、感觉、动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刻画。)
乱花渐欲迷人眼,
各色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草才能没马蹄。
浅浅的春草刚好能淹没马蹄。
(“浅草”句:从人的感觉上细致的写出初春草刚长出来的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
我最爱湖东那地方,总感到走不完也看不够!
绿杨阴里白沙堤。
因为那笼在绿色杨柳阴里
[1] [2] [3] [4] [5] [6] 下一页
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象。
段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道应该下雨的季节,正值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来到人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
(把春雨称为“好雨”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
(接着诗人从听觉、视觉描写了细雨无声的滋润万物的特点。)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放眼望去阴云密布,天上地下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发出一点光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天亮的时候去看雨水滋润的花朵,红艳欲滴,整个锦官城汇成了花的海洋。
(最后通过想像天亮后全城的花枝鲜艳湿润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
段析:一场小雨为什么会引来诗人如此的欣喜?从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之心。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门久不开。
大概是怕木屐踩伤青苔,轻敲柴门久久不见人开
(应:应该,这里是猜测。怜:爱惜)(
春色满园[注: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不住, 一只红杏出墙[注: 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来。
满园的春色早已关闭不住,一枝艳丽的红杏探出墙来。
这首诗写的是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景色。
“满园”两句:诗人去探询春天的踪迹,却“小扣”“久不开”。正当失望之时,却猛见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描画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喜,在情感表达上起了转折的作用。结合前两句体会,也可以看作是欲扬先抑。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
(縠hú,有绉文的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段析:上片写初春的风景。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段析:下片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bsp;
山间的小路上的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邻居家的蚕种也已经生长了很多。
(破:生动再现了桑树萌发的状态)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在山冈上小牛犊在嫩草地上欢快的鸣叫。夕阳下、树林映衬着傍晚乌鸦点点。
(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段析: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在山区中,小路横斜交错。在路的尽头有挂着酒旗卖酒的小店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注: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注: 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而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
(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段析: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祝英台近 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一对情人,在烟雾迷濛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
怕上层楼,
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
十日九风雨。
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注: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
(“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头上的花钿取下来,细数花瓣来占卜归来的日子。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
(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
沁园春 .雪 毛泽东(207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注: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分外美好。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第一部分:词的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注: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还看今朝。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注: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第二部分: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注: 依然:仍旧;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段析: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注: 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同时又孤芳自赏[注: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的情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段析: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山河破碎风飘絮,
国家危在旦夕[注: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段析: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注: 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注: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段析: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 “得脱”的“得”,能够;)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今天面对牺牲,我想些什么呢?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的战斗,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注: 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段析: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并用这个捷报来祭奠我。
(“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注: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段析: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注: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应有涯。
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革命理想必将实现。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段析: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
示儿 陆游
死去无知万事空,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同:统一。)
段析:抒写作者临终前的思念和遗憾。
王师北定中原日,
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乃翁:你的父亲。)
段析:作者交代遗嘱。表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充满信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