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诗歌三首(一条大河,龙的传人,黄河颂)》练习
诗歌三首 一条大河
⊙收获平台
一、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餍( ) 饕餮( ) 高山之巅( ) 饱蘸着( )
屏障( ) 磅礴( ) 潸然而下( ) 简陋( )
偌大( ) 戛然( ) 矜持( ) 鹧鸪( )
1.与同学比比看谁读的准确律高。
2.互相听写,比比看加点字谁写得更好:参考答案:yàn tāo tiè diān zhàn lán ping zhàng páng bó shān lòu ruò jiá jīn zhè gū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于是,郎朗又一次深深弯下腰,行了一个绅士派头的大礼,然后,沉静地端坐在钢琴前——钢琴那乌亮的板壁在灯光下反射的光泽,在我看来都具有强烈的离情色彩。郎朗静静地面对着键盘,我无法知道他此时在想什么,或许他什么也没有想,只是让自己更深地进入一种意境与感觉中。我们都在等待着那首我们太熟悉的“一条大河”。
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缓缓地飘落在键盘上。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河面,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我感觉那悠荡的波纹正款款地朝着我的心灵漫过来,层层浓烈着我的记忆,我的情感,熟悉的主旋律从一种由弱渐强的缠绵演奏中,排箫般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的内心随着清脆的琴键而合唱起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1.郎朗的双手像树叶样“飘落”在键盘上,又“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河面”,这两个比喻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答:
参考答案:音乐会的气氛非常宁静,是演奏者和听众为了突出高潮而营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蓄势;郎朗的动作从容、优雅、灵巧;乐声刚刚响起时是若有若无的、柔和的。
2.音乐响起时像宁静许久的河面被船桨划开了,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请你描述比喻句描写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那清晰的、柔和的、舒缓的音乐渐渐传播开来。
3、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的存在是短暂的,不可再现的,为了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的感觉,作者往往把听觉的感受转化成视觉、嗅觉、触觉等等来描绘,使无形的音乐有生动、形象的感觉。请你模仿该语段的写法,写一个声音(不一定是音乐)片段。
答:
(开放题,约150字左右)
⊙发展空间
阅读歌词《龙的传人》,回答问题。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见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注: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1.“百年前”的那个夜指什么时候?说说“永永远远地擦亮眼”的含义。
答: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含义:希望祖国永远清醒地不断发展,永远不再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辙。
2.歌词中从听觉角度概括写黄河的“壮”,《黄河颂》中从 角度具体描绘黄河的这一特点;《当我死时》也从听觉角度写黄河,也是突出黄河的雄壮美吗?
答: ;
参考答案:视觉;不是,突出黄河滔滔不绝[注: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连绵不断,永远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3.不少海外游子没见过长江、黄河,梦中却能有长江黄河的壮美和汹涌澎湃[注: 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的涛声,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可以梳理一下自己听到长江、黄河这些字眼时自然而然会有哪些联想。
答:
参考答案:长江、黄河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已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象征,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河。只要是炎黄子孙,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自然就有对祖国的向往、想象、眷念、牵挂……这种血缘上的情感是割舍不断的。
⊙轻松一刻
我们的母亲历尽沧桑,我们的母亲忧患重重,我们的母亲不堪负重,也许你目前没有能力为她做点什么,但只要你爱她,关注她,只要你心中有颗责任的种子,将来,你肯定不会让她失望……
我们的母亲还好吗?
当地的人告诉我们,现在湖区的野生动物少了许多,过去这里有成群的野驴、黄羊,大群的能有上百只。
是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二三十只黄羊在山梁上奔跑,那么明天的人呢?也许连黄羊的影子也看不到了。
扎陵湖、鄂陵湖两大姊妹湖是黄河源头最大的两个湖泊,总面积超过1100平方公里,但近10年水位下降了
(摘自青海新闻网讯https://)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长江源的冰川在迅速退缩,1999年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表明,长江源冰川在近30年间退缩了
“草山的情况一年不如一年啦!”几乎每一位见到我们的牧民都会说这一句话。由于草场的退化和牛羊数量的增加,青海省平均每只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场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
摘自《忧思长江源》(《大自然探索》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