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教学案
初二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 赵修玉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课前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
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
本文结构:
总起: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注: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
(1—5段) 分述 抵制大吃大喝之风 (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
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不在意“官位” 服从组织安排(12段)
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参考答案:互动1: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注: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
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互动5: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注: 大家普遍知道的。]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注: 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教学案2
学习目标:
(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钱学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操守。
(二) 学习纪实性文章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 体会本文的朴实文风。
学习重点:
(一) 疏通关键字句、理解文意。
(二) 从文章的学习中感受到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学习难点:
(一) 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朴实无华的语句的深刻内涵。
(二) 作者借助哪些典型事件,何种手段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互动:
一 检查预习
1. 检查朗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2. 掌握下列字词,给黑体字注音。
鉴定 应景 出差 应酬 档案 弥补 颁发 荣誉 美国佬 勒紧 聂容臻
二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课文
(一) 梳理课文第 1-4 自然段的内容(也可以是 1-5 自然段),思考:
1. 第 1 段与第 2 、 3 、 4 段之间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2. 围绕第 1 段,第 2 、 3 、 4 段具体写了关于钱学森的哪些事件?并谈谈你对
钱学森的了解、看法。
3.第 2-4 段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更能突出钱学森的高尚品质?
(二) 梳理文章第 5-7 自然段的内容。
1. 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而说明了什么?
2.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钱学森的高风亮节[注: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的语句。
(三) 梳理课文 9-11 自然段的内容。
1. 第 9-14 段中写了几件关于钱学森的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这些事情表现了钱学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四 回顾全文
1. 合作讨论课后练习三
2. 本文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品位这篇课文的语言,从而感受纪实性文章语言的特点。
五 比较探究
本文与课后附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 作业
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七 拓展阅读
“知识就是力量。”出生在吕梁山区的刘少文从小就有一个梦想:一定要走出吕梁山,学一身本事,再回来造福父老乡亲。
1988 年,刘少文以优异成绩靠入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道路桥梁专业。 4 年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攒 下了厚厚一 摞 读书笔记。
毕业后,刘少文被推荐分配到山西省交通科研院公路与交通研究所。尽管工作很忙,但刘少文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继续“ 充电 ”。书本和网络成为他刻苦钻研业务、探索各种前言知识的强兵利器。
2002 年,刘少文被任命为山西省交通科研院公路与交通研究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该所积极参与山西公路建设中的技术咨询,组建起专家组,以山西省南环、西北环、晋焦、夏汾、运三、长晋等高速公路为主战场,使山西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在山西省,大雪堵塞交通一直非常令人头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少文将目光瞄准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他的领导下,该所经过反复调研和实验,研制出液化 sbg 改性沥青和环保型道路容雪剂,解决了雪天行车难题,为当地经济发展铺就一条坦途。
多年来,刘少文参与设计施工的多个科研项目中,有 5 个课题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0 余项小型科研项目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做出了贡献。
1 、给文中黑体字注音。
攒( ) 摞( )
2 、解释文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充电:
3 、刘少文是科研工作者,在他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优秀品质?
4 、文中主要写了刘少文的哪些突出成果?
5 、本文语言是简明概括,还是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
同步提高: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航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应景( ) 鉴定( ) 应酬( ) 勒紧( )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 )
应 ( ) 勒 (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wǎn 言谢绝 想方shè 法
公fèi 旅游 tuō 离群众
qū 逐出境 授奖yí 式
4.形似字辨析。
鉴( ) 誉( )
签( ) 誊( )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
应景:
②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天文数字:
③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都有了很大改善,您说的那是老皇历了。
老皇历:
6.填空。
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 ”,给了他最高的奖赏。
二、课时达标
(一)整体感知
7.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8.重点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9.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10.钱学森为什么拒绝访问美国?
(二)互动探究
11.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甲:
乙:
12.比较《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区别。
甲:
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航
1.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
2.本文是一篇纪实性的回忆录,语言通俗易懂,朴实生动。请举例说明。
二、课时达标
(一)精段阅读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入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吃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
3.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
4.文章中说“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联系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
5.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
(二)拓展阅读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濓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注: 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地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感便油然而生[注: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注: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射出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闪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气势。云雾迷蒙[注: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注: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一落千丈[注: 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注: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选自《读者》2006年第2期,有删改)
6.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得像动物一般。
⑵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7.作者对“仰望”的含义从多方面作了阐释,请概括出三点。
8.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⑴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算得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所谈的仰望对象均为自然景物,其实值得我们仰望的还有很多。请选择一个谈谈自己仰望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第⑥段写自己于泰山极顶看日出,就视觉角度来说,不能算作“仰望”。这是否是作者的疏漏?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在生活中,你或许也“仰望”过,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理解。
仰望,就是 ,它使人 。
12.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苏轼仰望中秋的圆月、夜幕,吴均仰望富春江两岸的群峰、寒树,同样激起他们“心底的波澜”或“涟漪”。请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与朱元思书》分析作者仰望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yìng jiàn chóu lēi
2. (yīng)应该 ( lè)勒令
应 (yìng)应景 勒 (lēi)勒紧
3.婉 设 费 脱 驱 仪
4.jiàn 鉴别 qiān签约 yù荣誉 téng誊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5.①应景:为适应某种场合或情况而勉强做某事。
②天文数字:用以表示天体间距离的数字,常借指极大的数字。
③老皇历:过时的历书,比喻不合时宜[注: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的规矩。
6.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8.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9.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分不开的。
10.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中钱学森的解释可以看出,钱老之所以拒绝访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认为这是美国佬的阴谋,因为他当年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他是不能再去美国的,他若去了,美国可能以此为由将他再次扣押。另一方面,他对美国政府给予的各种荣誉一点也不稀罕,而把中国人民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作为最高的奖赏。
11.甲:“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 乙:“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1972年,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2.甲:《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从钱学森对待不正之风,对待美国的邀请,对待金钱地位三个方面列举大量的事例来表现钱学森崇高的精神境界,事例较多,篇幅较长。乙:《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钱学森回国的曲折经历和回国后对中国的贡献,语言精练,全文多用概括性的语句,没有大段的事例叙述。
第二课时
1.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②如果你是一朵花,就装着一分春色。③如果你是一片云,就化作滴滴甘霖。
2.如:“你们别折腾我,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与心不安。身体不好,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吗?”句中“折腾”一词,既是口语,明白易懂,又把钱老的态度旗帜鲜明[注: 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就是,你们这样做,不但对我身体不好,还使我精神上受罪。
3.钱学森对金钱和地位看得很淡
6.说明了钱学森对科学之外的东西无所求,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研究科学,抛除杂念的科学精神。
5.钱学森是一个对金钱看得很淡漠,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具有爱国精神的科学家。
6.⑴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⑵富于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世界。
7.望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仰望是对普通情感的超越与升华;仰望是对失落灵魂的苦苦追寻。
8.⑴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体会到个人的荣辱得失异常渺小。⑵普通人也许达不到崇高,但不可失去对崇高的追求。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意思对即可)
9.仰望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仰望巍巍长城,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不可摧[注: 非常坚固,摧毁不了。]的顽强意志。(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即可)
10.这里的“仰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视觉角度的仰视,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心灵上的崇敬和景仰。(意思对即可)
11.示例:仰望就是迷茫徘徊时的精神追求,它使人找回有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消沉苦闷时的心灵慰藉,它使人找回生活的希望和目标。
12.仰望使苏轼放弃了消极遁世的念头,在仰望中寄托了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仰望使吴均否定了喧闹繁杂的世俗社会,激发出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