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编写: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境界。
2.学习本单元借物写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3.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和理解古人通过某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古今词义的辨析
9 爱 莲 说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示例一: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注: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注: 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异端邪说[注: 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蕃(多) 濯(洗) 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 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问题二:接着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个分句的写作意图何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予独爱莲”。
问题三:“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问题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明确:“予谓”是我认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予谓”后面的宾语又一次在类比中,本段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
问题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菊之爱,是隐者之爱,没有什么人继承;莲之爱,是君子之爱,当代也没有什么人认同;只有牡丹之爱,是富贵者之爱,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牡丹所象征的富贵,成为流俗;而隐逸
三、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说“莲,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3)阅读“阅读练习”四,按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从检查作业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作者为什么说“莲,
第二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文章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衬莲花,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二个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来再提二个问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1)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2)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意见。
解答步骤如前。
[参考意见]
(1)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自己的君子之志,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
第三题。
1.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请各小组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3.把小组认为好的理由说出来。
4.其他各组进行评价。
5.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相关资料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花茎中间空,外部直,不长藤蔓,不分枝,香气传得越远越显清幽,端庄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君子。唉!爱好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爱好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爱好牡丹的,当然多得很了!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像莲花那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言之即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叹是说,像陶潜那样真正的隐士已很少见,像自己那样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1.多 2.洗/妖艳3.越发,更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第三题(略)
第四题(略)
10 芙 蕖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
2.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多义词。
3.了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语法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导入示例]
莲花,这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是浑身都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1)予(我)夏季倚(依仗)此为命者(表停顿,提起下文)
(2)“效颦”是“东施效颦[注: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的简化说法。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3)可人(适合人的心意)
4.文段赏析:
问题:就这一段来说,你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散文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从结构来看,似乎是说明文,笔法不太像散文。开头第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特点。先是引用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的说明文的写法。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把主观的感情作为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备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帐,乃散文之大忌,但却是说明文的基本办法。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的笔法。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步骤如第1段。
重点解释:
(1)及其(它,芙蕖)茎叶既(在……之后,已经)生,则又日(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高日上
(2)菡萏:课文注释“荷花的别称”。具体说,菡萏应是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3)与翠叶并擎: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就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难道藤萝、秋兰、紫荆的茎叶就完全不值得一顾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是“可人”,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以我的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
问题二:“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注: 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李渔追求“云所欲云而止”,这种不拘一格[注: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
(三)学习课文第3—7段。
1.步骤如前。
重点解释:
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3段: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第4段:①[并]一起。②[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第5段: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第6段:①[是]如此、这。②[适]适合。③[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⑤[长]长处。⑥[于]比。
第7段: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⑥[塞(sè)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语“草菅人命[注: 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谑杀人民。]”。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
问题二:在古代汉语中,“可”原本是个会意字。从口,从丂(供神之架),本义是唱,表示在神前歌唱,似为“歌”字的古文。引申为允诺,同意,准许。如:许可,认可,宁可。还有可能、能够之义,如:可见,可以,不可思议[注: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在现代汉语中,还留存着类似的意义,如:可风(可为风范)。进一步向抽象方面联想,有“值得”的意思,如: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耻,可鄙,可恨,可歌可泣[注: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等等。以上诸词语,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字后面,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但是,如果换成了名词,意味就比较特别了。如:可人,可口,可心,可意,可体,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意味。很明显,可口,并不是可以以口食之的意思,而是挺好吃的意思;而可人,也不是让人觉得可以的意思,而是令人觉得可爱。李渔在本文中,利用了这方面的规律,又创造出“可目”、“可鼻”。读者为什么能够接受呢?
明确:这是很有点冒险的。一般说,词语结构是不能任意类推的,类推可能违反约定俗成[注: 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的、潜在的成规。如可以说“好吃”,却不能说“坏吃”(某些方言不在此例);可以说“可人”,却不可说“可鬼”,可以说“可口”却不可以说“可眼”、“可脚”、“可手”、“可头”。但是,李渔却在本文中创造了“可目”、“可鼻”,读者并不没有感到怪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文中有了“可人”,但这还不够。还有一个原因,他先把花、蓬、实、亭亭独立、翠叶开擎,均为目光所视,讲得很丰富了,然后再说“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这就不太突然了。
问题三: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
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注: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 “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这已经够杀风景[注: 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的了,又碰上池子漏水,只能求老天帮忙。结尾的句子是:
殆所谓不善营生,而草菅其命哉。
“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
(四)诵读全文。
[作业]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一)“阅读练习·探究”二
1. 指名学生回答。
2. 其他同学评价。
3. 老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答案]立意新: 古代写荷的诗文很多,一般都从其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 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本文写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一直写到荷叶衰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写,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写的。语言新:用语清楚,新鲜,句式整齐,采用多种修辞格--或顶真或拟人或对偶,读来清新入口。
(二)“阅读练习·探究”三
步骤如前。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述,第二部分(2-6) 分述,写芙蕖的各种用途,抒写芙蕖的可人之处.第三部分再写对芙蕖的酷爱,抒发自己的感慨。
二、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⑴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
(答案:可人。)
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可目,可鼻,可口,备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生蓬结实 亭亭独立 与翠叶并擎
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可鼻:荷叶清香 荷花异馥
可口:莲实莲耦 并列盘餐 互芬齿颊
备用:霜中败叶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
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以此说明其可人.
三、比较探究
我们前面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学生讨论回答:
(1)《爱莲说》是如何写莲的?
答案: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其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芙蕖》又是怎样写莲的?
答案:这篇课文则通过荷的用途,重点写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点,提倡人们种荷。
(3)通过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从上面分析可见,写作目的不同,即使题材相同,描写重点也是不同的。
四、学生按要求背诵最后二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一)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一,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二)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儿用法,掌握词的活用现象。
1.日高日上。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则莲实与藕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此皆言可目者也。
5.可鼻
6.又时病其漏。
(三)阅读下面各句,说出它们各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4.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5.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6.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参考答案]
(一)见“阅读练习·探究”答案。(二)1.日,一天天地,名作状;上,往上长,名作动。2.长,长处,形作名。3.芬,使...芬芳。4.目,观赏,名作动。5.鼻,鼻闻,名作动。6.病,以……为苦,意动。(三)1.顶真2.对偶/拟人3.拟人4.对偶5.对偶6.反问
六、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后),字笠翁,号随菴,又号觉世稗官。原籍兰溪(今属浙江),出生于江苏如皋。清入关后薙发家居,曾客居杭州十年,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经营“芥子园”书铺,以刊书闻于时。晚年又移居杭州西湖畔,自号湖上笠翁、新亭樵客。他一生未仕,对戏曲有特殊的爱好,是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所著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有戏曲集《李笠翁十种曲》、小说《十二楼》等。诗文“自成一家[注: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言”(《李笠翁一家言释义》),清新活泼,收入《李笠翁一家言》中。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可人,课本已注。不一而足[注: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的后起义是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现一次,这里即不止一件的意思。足,充足,足够。
第2小题,课本已注。
第3小题,经年,经是经过、经历的意思,经年即隔年、来年之意。
第4小题,此句的“也者”为语气词连用,作为提头,引起下文。此句是判断句;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者是语气词,跟在判断句的主语词后面表示提头,句尾的“也”也是语气词,用在煞句句尾与者呼应,帮助判断。此句中的主语词为芙蕖,原句的基本结构是:芙蕖者,……也。现在句首加了“是”,此“是”为指示代词“这”,与芙蕖一起作主语。这样,句中就加上了语气词“也”,表示顿宕,即加强停顿、延长,使句子读起来更舒缓。另外,句尾“也”前的“者”是指示代词,表示“……的事物”。此句中的“备”是充当、充任的意思,译成充当即可。而第3句的“备”虽有充当之意,但更多是准备、预备的意思,可译为备作。
第5小题,塞责,不是后起的做事不认真负责、搪塞应付的意思,而是指弥补责份上所做之事的不足。因作者一生酷爱莲花,把为莲花提供生息之地看着自己的职份,故有此说。又因塞为弥补之意,含勉强对付的成份,文中的“斗大一池”也显然不如“半亩方塘”,故塞责在此可译为“聊补”或“聊以弥补”。此句的病,担忧的意思;以,以之的省略,用的意思;哉,表示感叹。其余加点者课本已注。
第二题
(《芙蕖》自有独创性,与《爱莲说》在文体、内容、所爱重点、创造特色上均有很大不同。)
《芙蕖》做到了未袭前人之说,虽与《爱莲说》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更多是不同。1、文体不同。《爱》为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芙》为写实性的说明文,虽有文学描写的色彩和主观情感的介入,但主要是介绍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内容不同。一是《爱》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芙》重在写芙蕖本身。二是就写莲而言,《爱》主要是描写了它的外观,又侧重写出它的神韵;《芙》则叶、茎、花、果、观赏、实用、外观、神韵,并且从初生到凋谢,几乎是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了述说。三是《爱》概略写莲,《芙》具体入微描述。如写香气,前者只“香远益清”一句,而后者则细分荷叶、荷花的不同香气,并且从嗅觉联想到触觉,具体可感得多。再如写其亭亭玉立[注: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也是后者比前者具体可感。3、爱的重点不同。都是爱莲如命,《爱》更多是爱自己自己所向往的莲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三题
(层次线索是:“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
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内部又条理清晰,再以“可人”等妙语提纲挈领[注: 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因而使文章层次井然。第一段是总说,介绍了芙蕖的生物特性、自己对它的情感特点、自己文章的特点和芙蕖的总特点:可人。以上四个特点使人觉得此文“可读”。接着分别述说了芙蕖的各方面特点:可目――叶、茎、花、果等等四季不败的审美价值;可鼻――香气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可口――莲实、莲藕的食用价值;“可用”――荷叶的废物利用。其中后三小段主要是讲实用价值,恰与前面一大段的审美价值形成对应。再接着又是总说,赞其全身是宝,可名为“可赞”。最后一段,为余论,一方面呼应开头,重述自己爱莲如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着重由此申述偏偏命运不济,感叹自己无力养护心爱之物。因此这余论可称为“可叹”。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四题(略)
比较·探究
诗词三首 荔枝图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诗词三首”中的《采莲曲》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和教师的点拨。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采莲曲》
1.学生朗读《采莲曲》,感知本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指名(2—3名)学生说出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的意见进行评价。
4.教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意见]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争先恐后[注: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地进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注: 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注: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3)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注: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注: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5.在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加深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体会。
6.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7.诗歌鉴赏
问题一:这一首诗也是以荷花为表现对象的,它和前面的两篇散文所表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明确:它既不是表彰自我的,也不是调侃自我的。此类古典诗歌,是抒情的,但又不是作者的自我抒发,而是在歌颂美好的景物和人物。当然,这种景物和人物,是作者眼中看出来的,是作者感觉中的。
问题二:题目叫做《采莲曲》,满篇写的都是莲花之美,但是,之所以要写莲花之美,目的是为了写采莲女郎之美。女郎的美是很丰富的,可以说是无法写尽的,那么诗人从何写起呢?
明确:诗人选择了两个方面:罗裙之绿和脸颊之红。罗裙和荷叶一样是绿色的,脸颊和荷花一样是红润的。
问题三:只用红绿两种颜色来形容女郎的美,这不是太冒险了吗?大红大绿,是很俗气的呀。但是,《批点唐音》说:“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页)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
这是因为,第一,只写两种颜色,是因为荷花荷叶只有这两种颜色。用荷花、荷叶的两种颜色来概括女郎之美,以荷叶、荷花之美来覆盖、同化女郎之美,省去具体的描绘。第二,在于语言。首句在“荷叶罗裙一色”后面来了一个“裁”字,这就有了人文的意味。这个“裁”字,并不是随意的,有着“裁剪”的潜在意味。荷叶是自然生长的,罗裙才是有意设计的。这就用罗裙同化了荷叶的美。“芙蓉向脸两边”后面来一个“开”字。本来,只有荷花才能开放,而在这里,就暗暗地用芙蓉开放同化了女郎的容貌。两个动词具有很强的相互同化性,把本来鲜艳的色彩冲淡了。
问题四:接下来“乱入池中看不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请说说看。
明确:说的还是同样一个意思,女郎像荷花一样美,二者几乎分不开来。这一句之所以有味道,还因为,对于上面一句来说,这是一个延续,一种强调。因为二者一致,所以很容易混同。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一句就浪费了,因为没有在上一句的基础上提供新的信息。绝句的第三句,在情感上,在节奏上,是需要转折一下的。元朝人杨载,把这个意思说得很彻底,说是“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在绝句第三句的处理上,修养是很高的。这里,他默默地安排了一个“乱”字,提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一群女郎。不是静态的,而是活跃得很,活跃到给人以“乱”的感觉。本来应该是十分显眼的,怎么会看不见?这个“乱”字,和“看不见”是一对矛盾,也是一个转折,一个层递的进展。既然是乱,就应该看得很分明。但是,还是看不见,这就说明,女郎和荷花之美是如何的交融了。看不见了,美得和荷花一样了,文章已经做到极点上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问题五:“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个诗句的好处何在?请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唐诗归》说:“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夸示,则失之远矣。”(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页)但这只是一种感觉,还谈不上理性的阐释,是需要发展一下的。从视觉来说,看不见,是因为二者美得分辨不清。第四句,妙处在看得见的美,又为另一种美所转换,那就是歌声,听觉的、看不见的美。这种听觉之美比之视觉之美,更富于想像性,更具有延续性。荷花是不会唱歌的,但从美好的声音中,却能想像美好的人。在结束句中,构成一种不结束之感。
二、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生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感知本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指名(2—3名)学生说出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的意见进行评价。
4.教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意见]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注: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画中有诗[注: 指画里富有诗意。]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5.诗歌鉴赏
问题一:你觉得这首诗和王昌龄《采莲曲》所抒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首绝句和王昌龄《采莲曲》一样,核心意象也集中在莲花荷叶上面,但是与王昌龄的那首有两点不同。第一,王昌龄的《采莲曲》是借荷花莲叶衬托美人,而这里却单纯是写景色之美好。第二,王昌龄的《采莲曲》,在感觉、情绪上有多重曲折,而这一首,则单纯得多。
问题二:就整首来说,就是一个画面。只是在引出这个画面之前,先用一个强调句式,来引起读者的关注。那么,这个诗句中哪一个词是表示强调的呢?它的效果如何?请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
这个说法是很精彩的,因为这两句所面临的任务是,在提供美好画面之前,先作一番情感的提示,作情绪的动员。既然这样,这两句就不宜作视觉形象的描绘,否则,四句都是视觉形象的画面,是很难讨好的,因此这开头两句被诗人安排为直接抒发情绪的句式。又因为是直接抒情,所抒发的又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强烈的感情。感情的力度,决定了句式的强调。“毕竟”是一个强调语词,还要在语序上再强化一下,于是“毕竟”就被调到前面一句的开头了。
问题三:对于“风光不与四时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陆先生提出,“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六月属夏,‘六月中’的‘风光’只能与春秋冬有异,岂能与四时不同?”因此他以为:“这正如‘四季如春’的成语一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可拘泥于字面。四时在这里,只是泛指其它季节。”这个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似乎还有商讨的余地。这句话的好处,不在约定俗成,特别不是日常口语的约定俗成,而是一种特定的强调,它所强调的不完
问题四:
明确:一,互文在古代诗歌用得比较普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何时了,主人忘归客不发,等等。二,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精炼,避免重复,而且结构对称,读来铿锵。
[参考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5.在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加深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体会。
6.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布置作业
阅读并背诵《苏幕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苏幕遮》;
2.梳理《荔枝图序》文面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习《苏幕遮》。
1.检查《苏幕遮》的背诵。
2.指名(2—3名)学生说出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的意见进行评价。
4.教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意见]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起笔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注: 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注: 杜鹃鸟的叫声很象“不如归去”。旧时常用以作思归或催人归去之辞。也表示消极求退。]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
5.在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加深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体会。
6.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7.诗歌鉴赏
问题一:这一首词,所写的也是莲塘景象,也是以莲叶和莲花为核心意象的。它跟王昌龄《采莲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什么不同?
明确:它既不同于王昌龄《采莲曲》的歌颂少女,又和杨万里的赞美西湖景色异趣。这首词的主题,是身在异乡见荷塘之景,而生思乡之情。
问题二:
问题三:开头两句,室内香气氤氲,暑气因之而消减。你觉得它与后面所抒写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从文本来看,这首词的开头,写得并不十分精彩。如果用王国维的话语来说,就是有点“隔”。全诗写的是见荷而思乡,但开头的这个意思到了后面没有了着落,和主题不相干。接下来,“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才把注意力转移到荷塘上。
问题四:到了“叶上初阳干宿雨”,才进入了主体意象核心。从语言上来看,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初阳”,一个是“宿雨”。你觉得这二个词用得好不好?
明确:为什么是初阳?因为前面说鸟雀“浸晓窥檐”,只能是朝阳,但是如果说朝阳,就太俗了。因为这个词,用得比较多,光是全宋词中,直接用到“朝阳”的就有二十八首,作者包括欧阳修宴殊、张孝祥等大家。而用到“初阳”的,只有六首,其中两首就是周邦彦的,两首中之一,就是这一首。所以在宋代词人感觉,无疑“朝阳”,比较平常,比较缺乏新鲜感(或者用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话来说,就是不够“陌生化”。)把朝阳说成是“初阳”,就把俗常的感觉隐藏起来了。接下来说“宿雨”,从词义上来说,宿雨就是昨夜的雨,因为有了夜雨,才使荷叶更为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但为什么不说夜雨(叶上初阳干“夜雨”),而说宿雨?是有讲究的。在全宋词中,用到“夜雨”的就有一百零五首,而用到“宿雨”的,只有十九首。可见,“宿雨”比之“夜雨”更具新意。为什么呢?因为,夜雨就是夜里下的雨,但夜雨不过是说了一个现象,和诗人自己的感觉没有太密切的关系,“宿雨”当然也是夜里下的,但宿雨的“宿”,提示的是,这种雨,是安眠的主体原本所不知,而在第二天才发现,才勾起回忆的意思。从感性来说,“宿雨”要丰富一些。这种办法,似乎成了一种技巧,诗人为了增加诗意,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就把就把新鲜的感觉放到“回忆”中去。最有名的就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鸟语春光,是很美好,但诗意不足。突然回忆到风雨花落,诗意就浓了。如果在下雨时,就想像到落花了,当然也可以抒情,但和放在回忆中相比,思绪的深度就不太相同。所以李商隐总是把缠绵的感情放在回忆中(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后主也一样,总是回忆往日,甚至回忆刚刚做的梦(“梦里不知身是客”)。回忆增加审美情趣,不但是中国诗人抒情的诀窍,而且也是外国诗人的法宝。普希金有云,“那过去了的一切,必将成为亲切的怀恋。”在现实世界是痛苦,到到了回忆中,由于拉开了距离,价值就发生了变化。实用的负价值就变成了审美的正价值。
问题五:下面这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这首词的名句,也许还是这首词得以流传的关键。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明确:“水面清圆”,用字很平实,好像是白描,本身并不十分精致,但好在它和下面的“一一风荷举”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一风荷举”的原因。正是因为它清而圆,而且贴在、浮在、悬在水面上,它被风吹起来的时候,就和一般的草木有所不同。一般的草木,被风吹动的时候,是被压低的,是一起运动的,而荷叶却不同,第一,叶子飞翻,给一种被抬高的感觉,这里一个“举”字,用得非常大胆。第二,而这个过程,又不是一下子的,而是一片叶子被吹动了,平复了,又一片叶子又被吹动了,又平复了。第三,这个层递的过程,不但写出荷叶的特点,而且也写出了池塘上的风的特点,这种风是很优雅的,很从容、温柔的。第四,如果光是这样,不过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还算不得好诗,关键还在于,这里还暗含着词人的感觉,词人的心情,荷叶运动的层递的性质,和词人的感觉一样是层层扩展的,欣赏的心情是默默的,是从容地体悟的。
问题六:对荷塘的美好的感受,使得身在汴京的词人想起了自己在江南的故乡,又一次进入了回忆之中,就是又一重诗意的衍生。“五月渔郞今忆否?”明明是自己回忆起来了,却用了疑问的句式。它有什么艺术效果?
明确:这也是词家(诗家)的一种技巧,疑问句总是比陈述句更带感情色彩。而且在这里的上下文中,从“长安旅”想到“吴门”,空间距离比较大,用疑问句有一点过渡性,更加委婉些。想到家乡,可以回忆的东西很多。但是,词的篇幅有限,要求构思的高度集中,所以回忆只能是荷塘。当然,此时可以写家乡的荷塘更美,把风景再度描绘一番,但如果这样,情感就可能在平面上滑行,词境就又俗了。词人聪明地避开了直接描绘,而是进入回忆,比一般回忆更加美好境界:梦。为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梦,提供了一幅画图。
问题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个诗句在用语上有什么艺术效果?
明确:说的是,小楫轻舟之美。但要挂到荷花荷叶上去,这里又有一个难度,因为如果再提荷、莲,可能在语言上显得重复。“芙蓉”是荷花的别称,把小楫轻舟放到了“芙蓉浦”中去,就使得意象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而且和前面意象结合得更为有机。
有一个字值得体悟,那就是“梦。从上下文来说,前面是设问“五月渔郞相忆否?”从词意来看,如果只是问渔郞,是不是想起了当年一起“小楫轻舟”?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是问人家是不是记得当年一起在“小楫轻舟”上做到芙蓉浦去的梦,这个问题可就有点不到位了。既然已经有了舟楫,到芙蓉浦,就不该是梦想了。不可实现,才做梦;明明实现不难,还要停在轻舟上做梦,是不是有点傻啊?可见这里的“梦入芙蓉浦”,应该还有一重含义,那就是,是作者自己,梦见自己曾经“小楫轻舟”。这个“梦”字,好就好在用得非常朦胧、模糊,又是非常精彩的。因为,它把情感的强度写到家了。一想到家乡,自己就神思飞越,做起梦来了。
(二)学习《荔枝图序》。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2.不会翻译的地方在课文中标示出来。
3.同桌之间讨论各自不会翻译的地方。
4.指名(2—3名)学生读出自己的翻译。
5.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翻译进行评价,有误译的地方要指出来,并进行校正。
6.对学生的误译,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指出来,教师都要进行校正。
7.请学生把还没有理解的地方说出来,教师(或者请学生)解答。
[重要的词句]
(1)实如丹:果实像丹砂那么红。
(2)其实:它实际上。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3)若离本枝:如果离开了果树的枝条。
(4)尽去矣:去,丧失,失去。
(5)图而书之:“图”和“书”都是名词作动词。
(6)盖:句首语气词,不译。
8.诵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背诵《荔枝图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荔枝图序》的内容;
2.对本组内容作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
2.问题与讨论。
(1)课文哪个句子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你见(吃)过新鲜的荔枝吗?请你把它描述出来。
[描述之后,请大家评价]
(3)对于课文的比喻,你能体会吗?
[学生如果不能体会,请老师出示有关图形]
3.文章赏析
问题一:读完本文,你觉得它和前面的诗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篇文章说的是荔枝。荔枝和莲子,同属植物,且又可食。但和本单元前面的不一样。前面的文章,带着很强烈的抒情色彩,感情往往会使对象发生性质的变异。如:莲为
问题二:这一篇说明文,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们也不难感到,白居易还追求一点文字上的节奏感,那就是对仗:
叶如桂,冬青;
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作说明文的时候,他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在写到荔枝的果实时,文学的笔法就更加明显了: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之所以说这里有很明显的文学家笔法,除了对仗,还用了许多很贵重的事物来形容荔枝的美好。红缯、紫绡,都是贵重的絲织品;“莹白如冰雪”、“甘酸如醴酪”,都是诗化的语言。说明文追求客观的准确性,而抒情则追求主观的情感性,二者有矛盾,但白居易虽然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但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因此这里可以说达到了情智的交融。
4.“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最好的诗句应为:1、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2、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其中第3句最能展现荷的神韵。
王诗暗写颜色的是“乱入池中看不见”,既觉其荷叶之密,又说明人的衣裳与荷叶颜色一样,都是碧绿的,采莲女和荷花的美是一样的,混同在一起了。其好处是留给你更多想像的空间,读者有顿悟的乐趣,发现的喜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诗句含蓄,有嚼头。同时也呼应了前面的“荷叶罗裙一色裁”二句(此为明写颜色)。杨诗明写颜色的就是上段第2句,其好处是画面的色彩感十分鲜明、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按余光中《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的说法,此句就表现了色彩感的精细(别样红)、壮观(无穷碧)和绚丽(红与绿大幅度的色彩对比);而前者的暗写则体现了余文“写感性的效果”即间接描写的手法。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自圆其说[注: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即可。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从原文的特别动人处、不同写法处、具体可感处综合考虑。可作画处见下文)
这是特殊的总结、比较题。一是总结比较本单元已出现的诗文特别动人的写荷之处。正因为动人你才想动笔画它,而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你可能特别想画。二是总结比较各篇写荷的不同写法。你认为那一写法更合你的意图或更有助于你构思图画,你可能就会以它作底本。三是总结比较各篇文字“具体可感”的情况。按说越是具体可感的越好画,但也不一定,它可能越限制了你的想像,你也许会选择空灵一点的文字。当然,可能其中有某处的文字,既具体可感又内蕴丰富,留出的空白很多,便于你发挥想像。总之,构思一幅图画,实际上是上述三点比较综合的结果,其中最可能影响构图的是“具体可感”与想像的关系。此外,某篇的某一、二句不一定是最动人处,但也很动人,你又觉得好画,也完全可以以此为底本。
说说理由,不要求学生按上述几点说全,但教师指导、分析时可参考以上作点拨、归纳。下面介绍各篇可能作画的情况。
周文的“不染”“不妖”二名句至“不可亵玩”,抓住其高洁的形象是值得考虑的。二名句虽不那么具象,但结合“亭亭净植”等句,似可构思,而且此段想像的空间较大,比较不受限制。李文可目段多处都比较具体可感,较易于动笔,如荷钱出水,点缀绿波;如茎叶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可画成高低不一,次第“拔节”,越高者越袅娜多姿);如有风无风二句;如“蒂下生蓬”至“与翠叶并擎”片断。当然这几处想像空间较小,但如作为写生画或实物介绍性的图画,未尝不可。李文讲荷花只“娇姿欲滴”一句,此想像空间很大,但神韵不如周文,亦可画。李文荷香可鼻段较难把握,但利用后二句,借助间接描写(效果手法)似亦可画;周文“香远益清”同理,不过难度更大。诗词三首主要就是第一题所说的最好诗句。首先,“接天连叶”二句最好画,既具体可感又有想像空间,也有韵味。其次,“叶上初阳”数句也好画,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更有神韵;但如要画出“一一风荷举”的极妙韵致似乎难度又超过了接天连叶二句。再次,“乱入”句由于那暗写的妙处,可能使人有作画的遐想,但难度亦大。似乎可以用“反其道而行之[注: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以可见衬未见的办法,以及将“乱入”过程次第展开的办法解决。即画出一部分可见的(欲入而未入者)、一部分隐约可见的(已入而未完全入者)、一部分人荷混一的全入者,而表现此佳句的妙境。此外,王诗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周诗的“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也可构画。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更为直观可感,更富动感,活现了莲荷最基本的形神特征,字字用得妙。)
首先,它用的是具体的词语,更为直观可感。《芙蕖》二句虽用了动词飘飖(摇)、形容词袅娜去修饰,但此二词比“一一风荷举”中所有的词都来得抽象。而“一一风荷举”全为具体之词。文学的描写能用具体之词的就尽量不用抽象之词,方能较好达到直观可感、明白如画、豁人耳目的效果,即对感官更富刺激性,更具激活力。其次,它更富动感,更具生命活力。这就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说的写动态的景的观点。“一一风荷举”是用叙述笔法,写了一个过程,而前二句是指向静景的说明句。因而“一一风荷举”更像电影镜头,更富生命的鲜活动感。再次,它是写出了事物特点的白描。它活灵活现[注: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地再现了莲荷最基本的美感特征:满眼临风而举,一片袅娜多姿。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以上二点,还只能说是具象、生动,而把它的神韵特征表现了,才能说它更为形象、传神。这也就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涉及的特写镜头。即在叙述的过程中展现出事物特点,没有形容词,没有修饰语,然而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简笔传神。第四,说到底是语言问题,它一字一语都用得好,用得妙。“一一”最妙,不仅表明眼光所及,株株如此,而且产生字形联想,株株耸立,而且还表明在风吹之下,荷叶次第翻动,一一张举的过程。“举”,极好,单株莲荷区别于他物的基本特征就是茎株将荷叶张举。风,极妙,有了它,“一一”才有临风玉立,次第翻举之感,“荷举”才有袅娜飘摇之态。同时,此句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学生能接近黑体字大体说到即可;能说出其中的一、二点也好;另有说法,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更好。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总体而言,白文更为具体可感,尤其在可目、可口方面。)
两文都是说明文,总体而言,白文更为具体可感。1、可目:李文中荷钱句、“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句有动感,有特征,具体可感;莲蓬句的犹未开之花的巧妙比喻,加上与翠叶并擎的衬托,也很是具体可感。其他多数句子虽为好文字,但或非描写句或不如上述具象。然而白文,一是用了大量的比喻,一连串的人们熟悉的美妙事物集中于此,给读者的视觉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二是有远比李文丰富得多的色彩感,使人眼前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大为增强了可感性;三是几乎都是描写句,尤其朵、核、壳、膜、瓤六句把一串荔枝形神毕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给人深刻印象。所以可目方面白文胜于李文。2、可口:李文的“互芬齿颊”用了间接描写的效果手法,引人想像,有可感性。而白文的冰雪、醴酪二句,以最富刺激性的事物比喻,调动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有如望梅止渴[注: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引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注: 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可感性就强多了。3、可鼻:李文用了效果手法,有可感性,而白文未专门写,此李胜于白。4、白文末了的一、二、三日之变,以间接描写的效果手法,突出了荔枝极其鲜美的特性,增强了直观可感的效果,这是李文所没有的。所以总体而言,白文更为直观可感。
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
清塘荷韵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 竹
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一、二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清塘荷韵》是
本文的阅读,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调动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种子。
三、关于其他二首词,可让学生参照附录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四、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记忆中的荷花》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大自然里,一棵小草、一棵花树、一朵小花……常常能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无限遐想,你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你又有什么想法呢?请以“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五、“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
附:《清塘荷韵》与《竹》课堂教学参考方案
一、《清塘荷韵》
问题一:读这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其头绪,这一篇文章头绪在哪里?请具体说说。
明确:在情趣的变化的层次上。
第一层次,对于楼前的清塘没有荷花,感到不满、失落,
第二层次,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失望。在这一层次中,作者用了比较强烈的形容:“我翘盼的水面上去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灰了心”不仅是为了对第二层次作确当概括,而且是为了和第三层次作反衬性的铺垫。
第三层次。“出现了奇迹”,发现了“几片圆圆的绿叶”,好像是要与前面的“灰心”作对比。但对比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有细致层次的。
第四个层次:这是真正的大对比。这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强烈了。首先,是变化的突然性:“一夜之间”,其次是“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再次是,内心的感动效果“狂喜”。这个“狂喜”正是和前面的“灰心”的对比。从“狂喜”里,我们可以看出,
这就是第五个层次了。在这个层次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的交融。当然,在智性与情感两个方面,
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但是,这样的描写与一般抒情散文略有不同,那就是,比较有分寸。总是有些数量上的限定,如“不到十几天功夫”,“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开出十六个花瓣”,“四五百朵”,“六七百朵”,“将近一千”。追求数字的准确,与抒情是矛盾的,但也显示了学者散文与一般一味追求浪漫情调的散文的不同,在描写抒情之时,往往带着说明的意味。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的严谨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
问题二:学者散文,归根到底[注: 归结到根本上。]是其睿智。这种睿智,不仅仅在小细节上,而且在大智慧上。你觉得本文的“大智慧”体现在哪里呢?
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表现得特别鲜明。从抒情来说,文章写到荷花茂盛地开放,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对转。可以收笔了。但
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这一笔看似杀风景,但却是从抒情到智性的大跌宕。文章的主题是说生命力的无敌,这里却反过来讲生命的衰败。这就又一次显示了
当然,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情感就和理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
二、郑燮《竹》
问题一: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的特点,就是比较随意。那么,这一篇文章的“随意”体现在哪里呢?
明确:文章没有开头结尾的讲究,没有起承转合[注: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的经营。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分析生活原型、作家主体和文艺形象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文章很短却很经典。你觉得文章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原因在于作者抓住了比较,不是一般的比较,而是同类的比较。是同中求异。
文章的成功,除了同类比较以外,还得力于一点,同中求异,很彻底。在一般人心目中,画中之竹和作家心目之竹,和客观世界之竹应该是同一的。但作者却尖锐地提出,三者是不一样的。不但手中之竹与眼中之竹不同,而且手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也是有矛盾的。这是很智慧,很深刻的。作者的可贵就在于,向通常的感觉经验挑战。
问题三:另一个可贵之处是,把艺术(写作)实践看得很重要。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艺术作品,第一,并不仅仅是客观的反映;第二,也不仅仅是主观的表现;第三,意在笔先[注: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趣在法外,化机也。在实践中,会形成一种法则,而在客观对象之先的意,则有一种法则之外的趣味。这种天然妙成的东西,他把它叫做“化机”。他没有下定义,但我们可以体悟到,这是要在创作的实践中去体悟的。他说,这不仅仅绘画的道理。是的,至少也是作文的道理。我们不能满足于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也不能满足于表现自我,学习语言、形式,而是要把生活、自我和形式结合起来,不断实践,反复实践,才能把作品写好。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以抒写作者的心情取胜。与《爱莲说》相类似,主要在托物言志,当然也一样达到了与描写荷花的和谐一致,情理交融。特别明显表现在三处。其一,在经过了连续二年的已完全灰心的等待后,第三年突然出现了奇迹,出现了几片小小的荷叶,于是作者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荷叶蔓延扩展,然而荷叶仍然是孤零零的几片,作者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是作者内心心境的自然而极妙的反映。其二,经过了这样几乎绝望的三年等待,忽然真正的奇迹降临了,一夜之间,几天之内,荷叶迅速的惊人地扩张成一大片,于是作者心中狂喜,说这几年没有白等,并且发表了一通关于天地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力量的深刻感悟。――这正是作者心中的企盼和哲理思考的极好表达。其三,在叙述了夏去冬来,残荷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作者充满信心地说,它们的梦一定能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又一次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和信念。这些心情的抒发,都是建立在充分描述莲荷如何没在淤泥中毫无信息,如何奇迹般地突然猛发,如何不可思议地在水底淤泥中行走,等等等等的基础上的。尽管这些描述占了大部分,但其指向与作者要抒发的心情一致,所以文章的实际重点是托物言志,取胜在抒发心情。同时,这些描述很细致,很真切,很入味,文字老到,推出心情的过程很自然,因而与他表达的心情是和谐一致的。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抓住苏词描写的杨花、思妇两个形象已经重合融汇在一起来理解三则评点的观点)
三则评点就两首同名词的比较,主要讲了三点。1、苏词胜过了章词。2、章词借杨花表现了妇女思念丈夫、感叹自身的愁思伤情,但写杨花始终是就杨花本身来写的(第二则评点称“侧重描绘杨花的情态”,第三则评点称“对杨花形态的描摹”,应“形态”为妥)。3苏词则将两者融汇在一起。第二则评点主要说,它明写杨花神态,暗寓思妇情怀,状物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状物和抒情融浑无迹。第三则评点主要说,作者发挥了更多的想像,使杨花发生了变异,甚至变成了离人泪,变成了主观的情感。
第3点关于苏词的评点,第二、三则评点都是对的,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关键是认真读懂、领会苏词本身。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解,如第7条注解,已就杨花与思妇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应使学生品味到,词中尤其是上片中,处处描写都既是惟妙惟肖的杨花形象,又是惟妙惟肖的思妇形象,两个形象已经重合融汇在一起而且处处透析出缠绵幽怨的情感。这样,就不仅能较好理解第二则评点的说法,也能较好理解第三则评点关于想像、变异、变成了主观情感的说法。比如,章词因无那么大的想像,最后一句盈盈泪就仍是人的眼泪,而不像苏词那样将白色轻柔、徘徊飘忽的点点杨花巧妙地想像成离人泪。
第三题
认真领会课文,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来理解这两句话。即主观的情感、想像、想法等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的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注: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主观、客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