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学习目标】
1、把握作品清晰严谨的结构,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朴实畅达的语言风格。
3、掌握演说词的相关知识。
4、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作者】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中。
【演讲】演讲也叫演说或讲演。是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起一种让人信服或明白的作用。
【讲解】
1.在开头,作者的自称,用了一个今天看来比较陌生的字眼:“兄弟”。为什么不自称“我”呢?
答:是因为,它有利于缩短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是居高临下[注: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而是和对方平等。这就是说,不仅仅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情关系上是亲近的。
2.文章中第二个关键词是“心安理得[注: 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它是有多重内涵的。能能说说吗?
答:第一重内涵是,心情相当平静。
这种平静,是个性使然,即使在命运转折的关头,在如此盛大的场面中,也是心平气和[注: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第二重内涵是,信仰坚定。
这是作者自己已经讲出来了的:“兄弟有坚定之信仰”。正因为信仰是坚定的,所以受难才是心平气和的。
3.自我“反省”,也只用了一个很普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无错”。
4.说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也没有强烈的形容,只用了“大众”这样的平常的字眼。
5.说到自己所付出的失去自由的代价,所用的字眼是“随便”、“不要紧”。似乎坐牢是很轻松的事情。最强烈的语言不过是:在看守所内感想是什么?个人都不要紧,可牺牲,可抛弃一切,但不能出卖大众,违反良心做事。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注: 丝毫不在意。]。
6.但
7.被关在监狱,很长时间里,前途,命运,甚至生命,都在敌人的股掌之间,这是何等痛苦;一旦获得释放,又是何等欢欣。但是,邹先生却并不显得激动,相反很是平静。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听众很复杂,有各式各样的政治和社会心理,而不仅仅是志同道合[注: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者。为了争取和最广大的听众、读者沟通,作者有意省略、淡化了政治内涵和感情色彩,有意把话说得含混,给听众的想象和补充留下余地。这种演讲的功夫,叫做“低调演讲”,和高调的鼓动相对,主要是把话讲得平淡。
8.文中说“一切不求个人胜利,亦没恨人的心… … 以前一切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不求个人胜利”,这话好懂;但“亦没恨人的心”,这话怎讲?
答:这话是讲给国民党人士听的:你们把我关进了监牢,我不但不记仇恨,相反,为了抗日大业,还要合作。只要你们抗日,个人的一切都可以随便。
【小结】
一般地说,文章要做得明白晓畅,准确鲜明,关键地方,明人不说暗话,用足笔力,甚至反复渲染。但是,这是一般的演讲术。有时恰恰相反,明话不能明说,文章恰恰故意做得不鲜明,关键地方一笔带过,含含糊糊,但又不是绝对含混,而是潜在量很深,点到为止。
【总结】
文章简短也令人振奋,平实又使人敬佩。既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主张。文章语言虽然略显粗糙,却情真意切,铿锵有声,思路清晰,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风范。
【练习】
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a兄弟在苏州,常常诚蒙朋友来访,他们常问我两句话。
b个人尽可杀既杀,打既打,心中满不在乎。
c个人心目中,惟大众的事,务须和大众有益,以前一切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d兄弟是心安理得,生一日,努力一日,和诸位做到民族解放的一步。
解析:a诚——承 b既——即 c惟——唯
2.给字词注音。
[1] [2] 下一页
反省 诸位 逮捕
xǐng zhū dài
3.邹韬奋因为做编辑“亡命过,坐过牢,是个穷光蛋,被家族埋怨得要命”,那他为什么还要做编辑?你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答:努力于大众所要求的事情,无论力之大小,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个人心目中,唯大众的事,务须和大众有益,以前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
4.从这些语句中,能够看出邹韬奋怎样的品质?
答:凡事以大众为重,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