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启发激趣,引入本文。
1、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回忆童年的文章和诗句?
2、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剃头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掌握知识。
陈震(1948—— ),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烹( )调 疮疥( ) 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明访暗察
不厌其烦[注: 厌:嫌。不嫌麻烦。] 钟鸣鼎食[注: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忙不迭( ) 揩净( )
臁( )疮 睡酣( ) 蹊跷( ) 词不达意
将错就错[注: 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如释重负[注: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装潢( ) 怅然( )
四、合作探究,自主完成。
1、制作出一幅结构图表。
2、总结出本文的语言特色。
3、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
4、总结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要求: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各一人,把讨论结果记录,准备在第二节课发言。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以上问题。
第二教时(实践课)
一、教师主持,学生主讲;共同探究,学好本文。
活动方法:每个小组选出发言者,把本组的讨论结果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发言者根据本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各组的发言,查漏补缺,评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落在后面的一组,进行节目表演。
二、诱思探究,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1、假如“我”离开发廊后遇到了当年的剃头匠,“我”会说些什么?
2、如果你去理发遇到态度冷漠的理发师,你会怎么做?
三、布置作业,开阔视野。
1、你知道理发的由来吗?写一则段文来记叙。
2、描写一个有手艺的乡村艺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