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三春中学初三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赵修玉
课前预热:同学们,让我们用“闲”字组词,比一比,看谁反敏捷?你 看到“闲”,想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交流。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4、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一、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引出苏轼及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的三内容“读 品 悟”(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f、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叙事 女写景 合抒情议论)
四、疏通文意。(6人小组合作探究)
1、第一大组同学梳理叙事部分。
2、第二大组写景抒情部分。
(媒体出示)温馨提示: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
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3、学生翻译后同学、教师分别评价。
(分别从叙事 写景 抒情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4、又读课文一遍。(读得明白还不行,还得顺畅)
五讲解文章:
讲第一层次(媒体出示)“元丰、、、、、、、、中庭”
要求:请根据第一层次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你 认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这一段话是在叙述_____________ 事。如:寻友、赏月、、、、、、、
(媒体出示)张怀民与苏轼的资料。
全班再读一遍课文。
讲第二层次:
自由读第二层次,你发现了些什么景物?读后交流。
问:为什么作者眼中只写“竹、柏”之景呢?
探讨解决
讲第三层次:(媒体出示)读出深意:何夜______何夜______但少______耳。教师读后生又读。
合作探究:文中“闲人”该怎样理解?
(媒体出示)苏轼被贬谪黄州的资料。明确“闲人”的意思:a:被闲置的人b:闲情逸致[注: 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的人
六.拓展延伸。
面对逆境我们该怎样对待?(音乐声中,学生自由交流)
七、(媒体出示)让经典常驻心间。(用提示来背诵课文)
叙事:月色入户______ 亦未寝______
写景:积水______ 盖______
抒情议论:何______ 何_____
八、(媒体出示)结束本课。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1] [2] [3] 下一页
bsp;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中考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汇编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第二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注: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注: 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注: 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