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课时1)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的写法。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学生分小组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升华。
1.六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在翻译过程中仍不明白的词句,教师指导或做重点强调。
2.小组选代表用通俗的语言复述课文。
3.学生识记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解词 : 鲜美、缤纷、穷、仿佛、若、舍船、才、豁然、俨然、属、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注: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具、答之、要、妻子、绝境、无论、叹惋、语云、不足、诣太守、规往
2.翻译重点句子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f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注: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也。”
四、过关检测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 ) ⑵便要还家( )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n
[1] [2] [3] [4] [5] 下一页
bsp;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注: 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互动探究(课时2)
【互动目标】
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试卷内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
请你大胆地谈出第一遍听读后对作者描述的境界的最大感受吧:
二.以默读为主,探讨下列第1、2段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 ) 2. 芳草鲜美( ) 3.渔人甚异之( )
4.欲穷其林( ) 5.林尽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
7.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 8.屋舍俨然(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黄发垂髫( )
13.并怡然自乐( )( )
三.反复诵读。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四.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 ) 2.具答之( ) 3.便要还家( )
4.咸来问讯( ) 5.妻子邑人( ) 6.来此绝境( )
7.不复出焉( ) 8.无论魏晋( ) 9.具言所闻( )( )
10.延至其家(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 )
13.便扶向路( ) 14.处处志之( ) 15.及郡下( )
16.诣太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17.说如此( ) 18.寻向所志( )( )
19.欣然规往( ) 20.未果( ) 21.寻病终( )
22.后遂无问津者( )
五.反复诵读,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 )具答之。 2.(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4.林尽( )水源。
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古义: 今义: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 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三、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
1.屋舍俨然(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2.欲穷其林( )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
3.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妻子一人;没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与世隔绝的地方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竟 b.就 c.才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
四.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a. b. c.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五、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 无论是魏还是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注: 不管怎样。]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六.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怡然自乐( ) 便要还家( )
七.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桃花源记》作者 ,他是 时人,名 ,是著名 。本文原是 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 的意愿。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十.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十一.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十二.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见渔人,乃大惊( ) 寻向所志( )
乃不知有汉( ) 寻病终(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处处志之( )
既出,得其船( ) 寻向所志( )
总结升华(课时3)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掌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一、自主预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以下字词的含义。
通假字:便要回家:
一词多义: 捕鱼为业 便舍船 处处志之
为 舍 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渔人甚异之 遂与外人间隔
寻 之 闻之 遂
寻病终 处处志之 遂迷
古今异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如此
二、学生分小组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升华。
三、巩固练习
1、小组相互提问自主预习的内容。 2、课后第二题。
四、过关检测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