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大处着眼[注: 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小处着手研读含义复杂的文章的能力
2、了解批注对于深入阅读的意义,初步掌握批注的技巧(苏教版语文课本要求)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
传统的评点、诵读结合网络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a、完成关于《三棵树》的个人评点,
b、在个人评点的基础上,登录https://hi.baidu.com/zhzhh1966,完成对其中一、二两个问题的讨论。
(1)关于《三棵树》,你能够用最有个性的语言描述其结构吗?
(2)你觉得作品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能够描述一下他的内心世界吗?
(3)设想一下,作品中的“我”,要想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想办法将他的需求与作品中的“树”联系到一起。
2、课上交流
(1)首先交dai理解本文内涵的基本教学思路:散文中总是有一个“我”在,写景写物无非也是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看法。因此,把握住文章的基调,了解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借助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揣摩出“我”的期望与生命理想,也就不难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主题。
(2)展示博客上几个比较有个性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的: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3)诵读大家觉得富有意味或者充满情感的段落
(由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点,也可以集体朗读,大家评点。)
目的:把握文章的基本感情基调。
(4)专题评点:通过小组讨论评点,结合诵读的感情,着重揣摩文中哪些内容展现出“我”的个性、情感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看法。(此处将借助学校自己开发的文本点评软件,进行教学)交流评点结果,完成对于本文中的主人公的认识与理解。
目的: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深入认识作品中的“我”。
(文章采用象征派的表现手法,因此,对“我”的理解可以呈现多义性。只要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也主要围绕其是否合理展开。)
(5)文章中提到“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我”的理解,设想一下,“我”对世界、对人生应该有怎样的期望?
因为“我” ,所以“我”希望 。
(6)在文中仔细研读关于“树”的描写,找到与“我”的希望相关的内容。确定每个学生对于其中的“树”的意象的认识与理解。(独立批注,大组交流)
(7)作业
1、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在原有的批注的基础上再进行批注
2、到博客上完成第三个问题。
(8)总结: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理解含义复杂的文章
2、学会批注的方法,提升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