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感
梁 衡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抓住夏天季节性特点来对景物展开描写;
2、体味作者对夏天的最突出的感受并赏析相关的语句;
3、通过对一些句子段落的朗读和分析体会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语句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夏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赞美夏天是为了表达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极少有夏的影子。而当代作家梁衡却要大声赞美夏天,那么夏天又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可言呢?那就让我们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大屏幕显示如下)
自读课文(5分钟左右),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二)、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三、主旨探究
(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注: 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二)、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三)、选择若干个小组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由担任记录的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后出示答案。(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四、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
(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激情。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最好?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品析: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五、课堂总结
趁热打铁[注: 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注:在学生交流了各自的学习感言后,教师出示自己的感言: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看
春日融融,那是在温暖人们的心田;
秋波澹澹,那是在传递彼此的思念;
夏麦滚滚,那是在表达大地的喜悦;
冬雪皑皑,那是在演绎自然的浪漫。
只要视野无限,我们的世界就风光无限、魅力无限!)
六、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
(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
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 ,如 ,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