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编写者:丁晓红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学习难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
学习方法:合作—自主—探究
学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识记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蜕作 离乱 缀连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而不可即 功勋 鬓发 倔强 船舶
2、解释词语:
可望不可即
碌碌无为
洗濯
3、简介作者:
课前让大家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及情况,请交流一下。
老师也搜集了一点:投影出示,一生朗读
流沙河(1931一),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四川成都。幼学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人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进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1952年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星星》编辑。1957年被错误打成“右派”后,从事多种劳作,1966年又押回家乡,劳动糊口。工余研读诸子百家[注: 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1979年底调回成都。复出文坛,又发表许多作品,已出版20余种,如《流沙河诗集》等。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诗人流沙河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理想》一诗正是他的人生体悟。代表作有散文诗《草木篇》、诗《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诗论《十二象》及《庄子现代版》。
4、自主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二、课堂·研讨
(一) 情景切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民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就是默默支持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时的启明星。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 检查预习:抽写生字与词语
(三)、配乐师朗读。让生注意朗读节奏与情感
抽读
齐读
(四)研讨与赏析
1、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诗歌中那些诗句是你喜欢的?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之后,让各小组提问让其他小组回答,互助、合作探究。如: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