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作者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本文选自《流沙河诗集》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
1.感情真挚而深厚。
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
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重点字词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洗濯:(zhuó)洗。 缀连(zhuì):联结。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莹莹(yíng) 船舶(bó) 蜕(tuì) 扒窃(pá)
学习过程
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注: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2、(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集体朗读。
比较拓展
你能说说《理想》和《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主题归纳
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注: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的为理想而奋斗。
写作特色
1、异彩纷呈的比喻,形象生动 2、构思精巧,富于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