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言 为 心 声
吕叔湘中学 刘巧峰
——品味《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艺术
我说课的题目是“言为心声[注: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品味《记念
一、说教材
《记念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找准品“点”,含英咀华[注: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体验来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鉴赏品味语言和领悟作品的情感。
三、说教法
朗读品味法: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要以充沛的感情,读出语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我采用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领读、泛读等方法。
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提高。
引导比较法: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深层体会作者情感。
课堂训练法: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领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说学法:
1、说学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散文,不是读的,是欣赏品味的。高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许多抒情散文,但鉴赏品味散文的语言,对于他们,是一个难点。尤其是
2、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据此,我引导学生采取如下学习方法:
⑴课前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对课文进行品读,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去领悟作者的情感。
⑵课堂上调动生活体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⑶课堂上读写结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比较增强学生的悟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中学语文在线(ywzx8.com)
本节课由三个环节组成,下面我说一说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导入新课。为加强新旧课的联系,我拟了一副对联,我准备这样导入:
学了《记念
第一环节: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画出文中运用反复、反语等修辞的语句。
同时布置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写一篇记叙片断《刘和珍遇难经过》。
本环节有两个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讨论交流文中运用反复、反语等修辞的作用。
2、交流自己写的记叙片断《刘和珍遇难经过》。
我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初步浅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内蕴。
第二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鉴赏品味语言和领悟作品的情感。
这个环节,首先,我重点引导他们分析反复反语等修辞运用的作用。
1、 文中不少语句反复出现,你认为是作者因悲伤而罗嗦还是别有用意?
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让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选出最佳小组。
3、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小结。
评价时,鼓励肯定的语言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小结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处理教学预设。
下面我说一说我的教学预设:学生容易找到: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谈谈自己什么时候会有类似情形,比如,生活上的困惑,学习的苦恼,有没有无话可说、又有话要说的情形呢?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过不同于作者,那么作者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由己及人,让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文章深沉的情感。
学生们结合背景,讨论后得出,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的心情。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
在这里,反复的运用表现出作者极度的悲愤。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段文字在赞颂三位女子在弹雨中从容救助后,一转“赞扬”“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讨论后学生们明白:
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1] [2] 下一页
“伟绩”“武功”是作者愤激的反语。
修辞的使用,完全是因为内在感情的需要——“言为心声”。
其次,着重分析语言表达方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1、学生写的记叙片断《刘和珍遇难经过》,选择两篇用实物投影投出。
2、学生自由读,再齐读文章第五部分第二小节,比较自己所写与鲁迅先生所写的区别。
3、交流看法。
下面我说一说我这部分的教学预设:
通过反复自由读,集体读原文后再与自己写的比较,学生都发现自己的写作片断只是泛泛讲述事件的经过,而鲁迅却是借助于标点、短句的使用,并用细节描写,来详写了刘和珍遇难经过。
为更好地品味原文标点的妙用,我让学生做改句练习来比较。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如果改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
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但标点的使用,可以感受到作者一字一泪的强烈的悲愤!“竟无语凝咽”,几乎是语不成声!改后的比原句只少了三个逗号,但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巧用标点、连用短句表达含蓄而强烈的感情。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细节描写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背部中枪,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下劣与凶残。
选择怎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情感,作者都是别具匠心[注: 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的。
板书设计:反复反语等修辞的使用
标点的巧用 情感
细节描写
第三环节:课堂训练
写一段“言为心声”的文字,适当运用所学过的修辞和表达方式。
总之,言为心声,真实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所以写文章首先应有真实的情感,然后为情感选择好的外衣——语言。
布置作业:
1、读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品味他小说的语言艺术。
2、任选一位自己喜爱的作家,品析他作品语言的艺术特点。
任选一题,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品析短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