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剃光头发微
自读目标
1 体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2 学习小中见大的写法。
3 把握幽默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问题导引]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 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注: 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中学语文在线(ywzx8.com)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注: 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注: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之嫌,为什么?
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注: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
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注: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注: 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探究学习]
一、双基在线
:1、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a、磨励 砾石 牡蛎 老骥伏櫪
b、诡奇 轨道 垝垣 佹得佹失[注: 佹:出于偶然的。指得失出于偶然。]
c、睥睨 媲美 辟谣 脾气
d、书籍 瘠土 嫉恨 舟楫
2、解释下列词语
○1磨砺:
○2诡奇:
○3睥睨:
○4差池:
○5濯濯:
○6恍若有悟:
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隽永 磨砺 玲珑 班驳
b、羞涩 脉脉 宿命 书籍
c、发髻 羁旅 诡异 瓣子
d、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濯濯 差池 恍若有悟
4、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联语的对仗_______工稳,造意__________豪迈,用之于理发师,__________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ywzx8.com)
a、 既……又……更是
b、 不但……而且……还
b、 不是……而是……又
c、 尽管……也……更是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些平凡的小事,揭示了深刻的一个道理。
b、坚持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不的视。
c、通过这次军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6—10小题。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注: 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在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 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注: 为:做。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6、翻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
答: &
[1] [2] [3] 下一页
nbsp;
7、对于“剃平头”作者,理发师,“乡下佬”三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作者:
○2理发师:
○3乡下佬:
8、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作者认为“大有文章”,你以为呢?
答:
9、“为什么他(理发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平头?
答:
10、由第9题,联系社会实际,你有什么感想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后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了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中的“他的意思”是
a、 让作者停钞古碑,改做文章
b、 让作者做些文章,摆脱寂寞
c、 让作者做些文章,投身革命
d、 让作者撰文助《新青年》一臂之力
2、“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中“我的确信”是指
a、 禁锢于无窗而万难毁坏的铁屋中的人,即将被闷死,不应惊醒他们,使其蒙受临终的苦楚。
b、 惊醒禁锢于无窗而难破毁的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不能说决无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c、 惊醒禁锢于无窗而难破毁的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不会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d、 他们办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3、说出下列比喻含义
○1“铁屋子”比喻:
○2“熟睡的人们”比喻:
○3“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
4、“假如一间铁屋子,……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一段文字的含义是
a、 惊醒熟睡的几个人,就能进而唤醒广大民众,就有捣毁这十分顽固黑暗的社会的希望。
b、 揭示了鲁迅当时的苦闷情绪,反映了他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理。
c、 鲁迅认为顽固黑暗的社会很难摧毁的,不愿使清醒的几个人经受临终时的痛苦。
d、 鲁迅为从熟睡中而入死灭从而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的人们忧虑。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却 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ywzx8.com)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暗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点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 不得的 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所谓‘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的突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皇帝甚至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他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人头, 。更重要的是,阿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是选择o。
1、 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某一皇帝,建立的仍是封建王朝。
b、“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c、“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革命”即使成功,基本上仍然是沿袭旧的统治制度。
2、 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什么?
3、 结合全篇文字,明确而简要地解释第六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填在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鲁迅所画的正是中国国民的漫画像
b、 这样和会使小说更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c、 鲁迅巧妙地抓住两者的形似点
d、 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
5、 文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以下几项中,并非本文所解答的问题的是:
a、 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据
b、 阿q式的“革命”的实质
c、 中国小说、戏剧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 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e、 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
三、创新提高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注: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的写作特点,认真观察生活,写一篇有特点的文章。
[8]《剃光头发微》答案
[双基在线]
1、 c
2、解释下列词语
○1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练
○2诡奇:诡异,奇异,奇特
○3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4差池:差错,也做差迟
○5濯濯:光秃的样子
○6恍若有悟:形容忽然醒悟
2、 d
3、 a
4、 d
5、 身体和头发、皮肤,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不敢毁坏或者有所损伤。
6、 ○1作者: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
○2理发师:要有相应资格
○3“乡下佬”:怕剃光头太冷,故要剃平头
7、 里面还有很多因素,诸如重工轻农思想等等。
8、 理发师拥有“执刀权”(ywzx8.com)
9、 真正的祛除“官本”“权本”思想,才能“众生平等”
[拓展训练]
(一) 1、d
2、a
3、○1黑暗的旧中国;○2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尚未觉醒的愚弱的国民;○3在新思想的宣传鼓动下,开始觉醒的人。
4、 a
(二)1、b
2、是鲁迅杂文中提出的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圆滑”。
3、阿q的追求圆满,是他的悲剧之源。
4、d
5、c、e
[创新提高]
提示:写作此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切入点要小而准确。在小事的娓娓叙述中,以小见大,完成由事及理、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的过度。、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