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时异军突起[注: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衰落后很少再有人采用。《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三首》包括《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产生于汉末,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不过,它的诗句仍具有自然质朴、不事雕饰的特点。《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
通过诵读,弄清字的读音,掌握词语意义和用法;反复吟咏,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思想感情;采用比较,领略文人五言诗写作技巧的发展;注意不同的作品在表达技巧上的独特性,本单元有叙事诗、抒情诗,有民歌、文人创作,有四言、五言、骚体等,在表达技巧上各有特色;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乃至语气语调,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培养问题意识,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复习《诗经》两首
(一)复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培养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诗经》中的篇章在创作出来后没有题目,后人往往以第一章的第一句的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命名。如《采薇》是这一章的第一句话中的两个字。
《氓》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从恋爱、结婚到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她一刀两断[注: 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2.明了背景
《国风》保存了不少民歌,这些民歌原来都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这些民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表达了他们的要求愿望和苦乐悲欢,因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有不少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的诗篇,《氓》就属于这一类。
雅诗大部分是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和宴会演唱的乐歌,但也有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采薇》就属于这一类。
3.梳理结构
《氓》
第一部分(1、2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5章):追述婚后不幸的生活。
第三部分(6章):总叙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悲愤心情和最后的决绝态度。
《采薇》
第一部分(1-3章):戍边的士兵思念家乡,盼望尽快回家的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了主人公的忧伤之情。
第一部分(4、5章):表达了主人公对猃狁的怨恨,和对自己阵营的自豪感。
第一部分(6章):写出了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迫切、焦虑,也表露了主人公的痛苦心情。
4.感悟主旨
《氓》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表现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痛斥了氓的无信无义、自私自利[注: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采薇》
通过写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痛定思痛[注: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的感情历程,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以及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的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
(三)精彩语段赏析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注: 边笑边说话。]。
登上倒塌的墙,遥望那个从复关来的人;没有看见那个从复关来的人,眼泪扑簌簌地直往下流;看见了复关来的人,就又说又笑。直言其事,大胆直率,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纯真、热情的性格和渴望爱情的心理。这是赋的好处。诗中第一、二、五、六各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经过,都运用了赋的手法。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桑树还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鲜嫩而润泽。斑鸠呀,不要贪食桑葚了!两句起兴,是隐喻又是告诫。结合本章后几句诗的内容,联系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里对桑、对鸠的态度,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对所有女人的态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纷纷掉落。这句也是起兴,但更有意味。桑叶凋落,是秋天,诗句渲染了气氛;桑叶由绿变黄,爱情也由热变冷。诗句隐喻了主人公的遭遇;同时桑叶由嫩绿变枯黄,与士由“信誓旦旦[注: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变为“二三其德[注: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至于暴矣”何其相似!这些诗句用桑叶起兴,又用桑叶由嫩绿变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到不幸,兴中含比,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两句是比喻。洪水再宽它也有个限度,洼地再大它也有个边际。以“淇水”、“隰地”比男子,以有限、有边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注: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在诗中,这两句是主人公打算决绝时说出的,旨在表明主人公已经认识到氓的行为无法与自己相伴到老,想到氓连青梅竹马[注: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情、信誓旦旦意都不顾,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诗句加强了主人公决绝与氓决绝的态度。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杨柳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注: 形容雪花飘落。]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之感。这是全诗最后一章,也堪称全诗的最佳段。写征人归途上的心情。在这个雨雪飞扬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杨柳依依”回首往事,“雨雪霏霏”则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行道迟迟”书写了戍卒归途的艰难和他心力交瘁[注: 交:一齐,同时;瘁:疲劳。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的境况。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戍卒无限悲伤的情感。叠字的使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味和表达效果。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一览无余[注: 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注: 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体会《氓》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篇在回忆中运用对比。首先是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婚后,“夙兴夜寐[注: 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其次是氓婚前婚后的对比。婚前求婚,“氓之蚩蚩”;婚后生活,“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婚前婚后的变化也太惊人了。第三是氓与诗中的“我”的对比。“我”的勤劳、善良、贤惠反衬了氓的负心、粗暴,反过来,氓的开始热情求婚、最后负心粗暴反衬了“我”的始终如一[注: 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勤劳善良。
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主人公从自身经历中总结的人生经验,对比中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难以自拔了。这既是女主人公此番爱情经历的沉痛总结,也是对普天下妇女姐妹的真诚告诫。“可说”、“不可说”对比鲜明,直白如话,形象地表现出爱情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此时,与其说是总结告诫,毋宁说是呐喊呼吁。对比增强了“赋”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结合全诗进一步体会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言行,给人多么鲜明深刻的印象啊!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是诗中男女主人公的行为对比。女子行为没有什么过错。男士的作为就有些前后不一致了。“爽”,差池,错误。与“贰其行”构成鲜明对比,倒是女子的行为更像个男子汉,而男士的行为却要让世人唾骂了。对比之中更增添了语言表达的分量。
3、《采薇》中结尾的士卒回家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为什么却用“雨雪霏霏”的景色结尾?
士卒回家,他的心中既高兴,又担心,百感交集[注: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所以用“雨雪霏霏”来衬托他当时的心情。
4、应如何看待《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难以避免的。(还可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方面考虑)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注: 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诗味不多。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隔行押韵,但不拘泥。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字音字形
生难字注音
氓(méng)之蚩(chī)蚩 将(qiāng)子无怒 涟(lián) 犹可说(tuō)也 淇水汤汤(shāng) 徂(cù)
靡(mǐ)室劳矣 渐(jīān)车帷(wéi)裳(cháng) 于(xū)嗟(jiē ) 桑葚(shèn) 罔(wǎng)极
隰(xí) 泮(pàn) 遑(huáng) 愆(qiān)期 筮(shì) 陨(yǔn)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nbsp; 兮(xī)
多音字辨析
靡:靡(mí)费 望风披靡[注: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mǐ) 载:怨声载(zài)道 一年半载[注: 一年半年。泛指一段时间。](zǎi) 将: 扶将(jiāng)
将(jiàng)领 将(qiāng)进酒 卜:占卜(bǔ) 萝卜(bo) 汤:米汤(tāng) 流水汤汤(shāng)
形似字辨析
(1)望风披靡(mǐ) 羁縻(mí) 肉糜(mí) (2)斑鸠(jiū) 饮鸩(zhèn)止渴
(3)善哉(zāi) 栽(zāi)树 满载(zài)而归 剪裁(cái) (3)睽睽(kúi) 暌(kúi)离
(4)聘请(pìn) 驰骋(chěng) (5)虎视眈眈[注: 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dān) 耽(dān)搁
(6)台隍(huáng) 彷徨(huáng) 湟(huáng)潦
3、一词多义
贸:(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动词,交换财物。 (2)古今一揆,先后不贸。动词,变,改变。
谋:(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动词,商量。 (2)一匡天下[注: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管仲之谋也。名词,计谋,计策。
贿:(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名词,财物。 (2)厚贿之。动词,赠送财物。
(3)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动词:用财物收买。
陨:(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动词,枯萎,衰败。 (2)陨身灭国。动词,灭亡。
罔:(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动词,没有。 (2)罔疏则兽失。名词,渔猎用的网。
(3)罔罪而众。副词,不。
靡:(1)靡有朝矣。动词,没有。 (2)望其旗靡。动词,倒下。
(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动词,浪费。
宴:(1)总角之宴。形容词,快乐。 (2)宴安鸩毒。形容词,安逸,安闲。
(3)添酒回灯重开宴。名词,用酒饭招待客人。
聘:(1)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动词,访问,探问。 (2)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动词,聘请,招请。
(3)乃假货币以聘。动词,旧时以礼物订婚。
载:(1)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连词,又。 (2)载以牛车。动词,装载。
(3)怨声载道[注: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动词,充满。 (4)春日载阳。副词,开始。
岁:(1)岁赋其二。名词,年。 (2)岁月如流。名词,泛指时间,光阴。
(3)成有子九岁。名词,年龄。 (4)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名词,年成,收成。
弭:(1)象弭鱼服。名词,弓。 (2)内难未弭。动词,消除。
(3)治国家而弭人民。动词,安抚,安定。
1、 古今异义
(1)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2)涕 古义:眼泪。如:涕泣连涟。 今义:鼻涕。
(3)贰 古义:不专心。如:世贰其行。 今义:作数词,“二”的大写。如:贰佰。
(4)君子 古义:指将帅。如: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5)小人 古义:称兵士或地位低的人。如: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
三、复习《离骚》
(一)复习目标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3、分析理解屈原的政治抱负和崇高人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4、学习本文运用的拟人、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离通“罹”,遭;骚,忧,愁。“离骚”即罹忧,亦即遭到忧患的意思。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注: 中伤:攻击和陷害别人。制造谣言,陷害别人。],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决不和蝇营狗苟[注: 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的小人们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的决心,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2.明了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司马迁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种精神被司马迁称赞为“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达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强烈愿望,抒发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感悟主旨
本文通过追述自己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写作者遭逢乱世理想不得实现,表白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矢志不变的决心。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三)精彩语段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两句一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是表达诗人追求理想、坚守节操的决心。“哀”:哀伤,哀叹。“民生”:泛指人生,也包括屈原自己。“善”:爱好,崇尚。“所善”:“所”字结构,名词短语,崇尚(爱好)的美德。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核心一方面是为国家为人民,一方面是为自己刚正不阿、追求理想的秉性,为此即使弄得九死一生[注: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他也毫不后悔。诗句直抒胸臆,表达理想,是诗人人格力量的有力体现。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注: 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注: 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注: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注: 乌烟:黑烟;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屈原下决心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注: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注: 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及比喻手法,借以描述政敌对自己的诽谤、诬陷,不仅提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出自己的坚贞。诗人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茞”,以芳草比喻美德,让读者了解自己的美德时还感受到了生动具体的香花美草,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注: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做出了选择。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从诗歌节选部分看,课文塑造了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他因小人当道、楚王昏聩而“哀民生之多艰”,他“好修以为常”,把“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自己的“心之所善”,然而“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君王却“终不察夫民心”,导致君王偏听偏信[注: 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对他“朝谇而夕替”。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甚至“宁溘死以流亡”,从而表现出诗人屈志忍辱、恪守节操、正道直行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2、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押韵。
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
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及“楚辞”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贵族,很有才能,“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重用,当过左徒、三闾大夫。他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但由于上官人夫等人的嫉妒陷害而遭楚怀王疏远。后又遭楚襄王流放。最后自沉汨罗江。传说五月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可见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此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2、字音字形
生难字注音
謇(jiǎn) 谇(suì) 蕙(huì) 傺(chì) 溘(kè) 鸷(zhì) 圜(yuán) 朕(zhèn)
椒(jiāo) 岌岌(jí) 谣诼(zhuó) 攘(rǎng)诟(gòu) 芰(jì)荷 兰皋(gāo)
多音字
度:置之度(dù)外 测度(dúo) 曲:是非曲(qū)直 曲(qǔ)调
冠:沐猴而冠[注: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guàn) 衣冠(gūān) 好:好(hǎo)事多磨 好(hào)客
形似字辨析
(1)扰攘(rǎng) 土壤(rǎng) 穰(ráng)年 (2)谣诼(zhuó) 啄(zhuó)木鸟 琢(zhuó)磨
(3)宅(zhái)院 叱咤(zhà) (4)溘(kè)然 唠嗑(kē) 瞌(kē)睡
(5)诟(gòu)骂 污垢(gòu) 邂逅(hòu) (6)悔(huǐ)恨 教诲(huì) 阴晦(huì) 侮(wǔ)蔑
(7)驰(chí)名 驾驶(shǐ) 一张一弛[注: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chí)
3、一词多义
弥:(1)太傅之计,旷日弥久[注: 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形容词,长久。(2)芳菲菲其弥章。 副词,更加上。
(3)弥山跨谷。 动词,满,遍。
犹:(1)唯昭质其犹未亏。副词,还是。 (2)民之归也,犹水之就下。 动词,如同,好象。
(3)周犹不堪竞,况郑乎。 副词,尚且。
其:(1)苟余其情信芳。 副词,确实。 (2)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如果。
(3)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语气词,难道。 (4)北风其凉,雨雪其霏。 副词,不译。
之:(1)哀民生之多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长余佩之陆离。 助词,用于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突出修饰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 我。
(5)曾子之妻之市。 前面“之”为助词,的。后面“之”为动词,到……去。
(6)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代词, 它(赵国)
以:(1)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连词,因为。(2)竞周容以为度。 与“为”连用,把……当作……
(3)余独好修以为常。与“为”连用,动词,认为。(4)惟庚寅吾以降。 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把。
4、古今异义
(1)民生 古义:百姓的生活。如:哀民生之多艰。 今义:人民的生计。
(2)浩荡 古义:荒唐,没有准则。如: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蛾眉 古义:喻指高尚德行。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今义: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指美人,形容女子美貌。
(4)流亡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如:宁溘死以流亡兮。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工巧 古义:善于取巧。如: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细致、精巧。
1、 词类活用
(1)謇朝谇而夕替。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宁溘死以流亡兮。 流:名词用作动词,随流水。
(3)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方枘、圆凿。
(4)及行迷之未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远。
(5)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使……慢慢地走。
(6)屈心而抑志兮。 屈:使动用法,使……委屈。
(7)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8)固前圣之所厚兮。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9)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四、复习《孔雀东南飞》
(一)、复习目标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培养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着重分析刘焦二人的性格特征和悲剧意义。
3、培养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艺术手法上的民族特色、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本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原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大约东汉以后人们就口头传播,转辗传唱,中间经文人的记录、整理、润饰,到《玉台新咏》的时代,已经定型。传唱过程中,人们往往取该诗首句为题,因此又名《孔雀东南飞》,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2.明了背景
诗前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做诗的缘由。故事发生在公元196年至219年间,仲卿夫妇死后,当时的人为了哀悼他们而作了该诗。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节):这是全诗的开端。写兰芝被遣。
第二部分(3-12节):这是全诗的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仲卿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3—7节)仲卿在母亲面前为兰芝求情;
第二层(第8—10节)兰芝离开焦家之前的动作、神态;
第三层(第11—12节)兰芝与仲卿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13-21节):这仍是全诗的发展。写兰芝回到娘家后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遭遇。
这一部分也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3—18节)兰芝的母亲谢绝媒人;
第二层(第19—20节)兰芝兄长逼迫兰芝出嫁;
第三层(第21节)兰芝再嫁
第四部分(22-31节):这是全诗的高潮。写兰芝、仲卿以死抗争,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第32节):这是全诗的结尾。描绘了他俩合葬和化鸟的情景,寄寓美好愿望并告诫后人引以为鉴。
4.感悟主旨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注: 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忠诚坚定,永不改变。]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三)精彩语段赏析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两句“比”、“兴”两种手法兼用,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同时用来引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别后的思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引发了读者想象。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两句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同时还能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表现出独特的匠心。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这一部分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第一次分手时的情形。诗中先写刘兰芝的美丽和离别时内心活动,“足下蹑丝履……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外貌到动作极写了兰芝的美丽动人,“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则写出兰芝离开焦家时的内心活动,既有痛苦又有镇定。然后诗歌叙述了兰芝离开焦家前与阿母、小姑辞别的情形,表现出兰芝的善良谦逊和通情达理[注: 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最后是兰芝与仲卿分别的动人场面描写。夫妻共耳语,发誓永不离。“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比喻句形象地表达了二人永不分离的誓愿。语深情切,令人同情。“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离别时诗人的旁白。“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两句诗描写了二人分别时的表情和行动,举手作别,依依不舍,五内俱焚,忧伤难耐。这简单而具有抒情性的描写,不但渲染了诗歌的悲剧气氛,而且使诗歌意境更加哀婉动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是诗的结尾。刘兰芝、焦仲卿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双双相向,日日和鸣,通宵达旦[注: 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活着不能相厮守,死了却能相向而鸣,并且“夜夜达五更”,这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对青年夫妇爱情遭遇的不满和愤懑,也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是《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体现,其中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将全诗推向了情感的高潮。这种手法后人也多有模仿。“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注: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注: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有时尽,此恨绵绵[注: 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这种遗恨缠绕心头,永远不能逝去。]无绝期。”(《长恨歌》)
(四)重点难点探究
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注: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
2、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注: 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多用在女子)。],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注: 厌:嫌。不嫌麻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3、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①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倔强果断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一个家教极其严格的家庭,自幼接受文化教育和妇道培养,聪明能干,知书达礼[注: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多才多艺[注: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与焦仲卿结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虽然如此,还是遭到焦母的无情驱遣。当她明白是婆婆有意驱遣她时,她一不做二不休,主动要求“遣归”。回娘家前对仲卿、焦母和小姑说的一番话,表现了她的言行果断有礼和不卑不亢。回娘家后面对众多追求者,她不为荣华所动,牢记与仲卿分别时的誓言,忠于爱情。后来在阿兄的逼迫之下,她不得不同意改嫁,但是内心的倔强使得她无法接受改嫁的事实,在婚礼结束之后“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心迹。刘兰芝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物。②焦仲卿是一个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但他与刘兰芝不同,性格上内刚外柔。他深爱刘兰芝,认为“女行无偏斜”,并且敢于在母亲面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的话,但是他的行为仅限于此。当他母亲坚持要遣回刘兰芝时,他也只能顺从母亲意图,采取假离婚的方式委曲求全[注: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他表面软弱,内心刚强,最终选择了以身殉情。③焦母是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婆婆,在她身上体现着顽固的封建家长权威。她独断专行[注: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美好爱情,没有丝毫的认识和同情。她棒打鸳鸯[注: 比喻拆散恩爱的夫妻或情侣。],没有任何客观道理,完全是为了维护她的封建家长权威。“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她棒打鸳鸯的理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是她对仲卿求情的绝情态度。焦母一手制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④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注: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形象。他贪慕富贵,刻薄冷酷,完全不念兄妹情义,当兰芝遭遣回到家后,面对媒人的求婚,他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十足的市侩嘴脸!
4、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
从故事情节发展看,《孔雀东南飞》的矛盾双方是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兰芝勤劳善良、知书达礼,多才多艺,按说应该是一个很难得的家庭妇女。刘兰芝的行为也证明了她的难得。但是焦母是焦家的一家之主,是她认为“此妇无礼节”,因而“久怀忿”“失恩义”的,她决意要驱遣刘兰芝。尽管焦仲卿殉情前曾向母亲说明意图,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但焦母在流泪的同时,还是不肯回心转意[注: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封建思想使焦母的行为到了冷酷无情的地步。由此,我们说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是封建家长制造成的。
(五)基础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识积累
1、关于作者及乐府诗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2、字音字形
生难字注音
箜(kōng)篌(hóu) 玳(dài)瑁(mào) 自缢(yì) 鹄(hú)舫(fǎng) 葳(wēi)蕤(ruí) 否(pǐ)泰
伶俜(pīng) 戌(xū)时 拊(fǔ)掌 络绎(yì) 踯(zhí)躅(zhú) 窈(yǎo)窕(tiǎo) 赍(jī)钱
公姥(mǔ) 诺诺(nuò) 磐(pán)石 镂(lòu) 襦(rú) 幡(fān) 纨(wán) 冥(míng)
多音字辨析
否:否(pǐ)泰 否(fǒu)认 姥:公姥(mǔ) 姥姥(lǎo) 相:相(xiàng)貌 相(xiāng)互
遗:遗(yí)留 遗(wèi)施 甸:甸(tián)甸 甸(diàn)子 便:便(biàn)言 便(pián)宜
削:剥削(xuē) 削(xiāo)果皮
形似字辨析
(1)赍(jī)钱 赏赉(lài) (2)躯(qū)干 驱(qū)赶 (3)欧(ōu)美 鸥(ōu)鸟 怄(òu)气
浮沤(ōu) 沤(òu)肥 酒瓯(ōu) 斗殴(ōu) (4)自缢(yì) 洋溢(yì) 谥(shì)号
(5)薄(bó)情 帐簿(bù) 搏(bó)斗 博(bó)取
3、一词多义
故:(1)大人故嫌迟。 副词,总是,老是。 (2)知是故人来。 形容词,旧。
(3)故作不良计。 副词,故意,有意。 (4)君何以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交情。
适:(1)始适还家门。 动词,古代指女子出嫁。 (2)处分适兄意。 动词,适合,按照。
(3)适得府军君书。 副词,刚才。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往。
令:(1)莫令事不举。 动词,让,使。 (2)县令遣媒来。 名词,古代官名。
(3)便言多令才。 形容词,美好。
遣:(1)寻遣丞请还。 动词,派遣。 (2)遣去慎莫留。 动词,送。
谢:(1)谢家来贵门。 动词,辞别。 (2)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谢绝。
(3)多谢后世人。 动词,劝告,劝诫。 (4)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请罪。
(5)哙拜谢。 动词,感谢。
举:(1)举身赴清池。 动词,抬起。 (2)举动自专由。 名词,举动,行动。
(3)莫令事不举。 形容词,成。 (4)举家庆贺。 形容词,全。
幸:(1)幸复得此妇。 副词,侥幸,幸亏。 (2)幸可广问讯。 表示敬意的副词,希望。
(3)始皇帝幸梁山宫。
意:(1)何意致不厚。 动词,意想,想到。 (2)吾意久怀忿。 名词,内心,心中。
见:(1)渐见愁煎迫。 介词,被。 (2)昨夜见军帖。 动词,看见。
(3)君既若见录。 助词,起指代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作用,可译为“我”。
(4)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会见。
会:(1)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 (2)会天大雨。 副词,恰巧,正碰上。
(3)会不相从许。 副词,一定,应当。
4、古今异义
(1)共事 古义:一起生活。 如:共事二三年。 今义:一块儿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2)床 古义:在古代,坐具也叫“床”,小的只能坐一人。如:槌床便大怒。 今义:指睡觉的睡具。
(3)教训 古义:教养。 如:本自无教训。 今义:从错误中得到认识或训斥。
(4)大家 古义:大户人家。 如:汝是大家子。 今义:我们。
(5)交通 古义:互相穿插重叠。 如:叶叶相交通。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6)处分 古义:处理。 如:处分适兄意。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7)逢迎 古义:迎向前去。 如:蹑履相逢迎。 今义:说话或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5、词类活用
(1)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2)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4)黄泉共为友。黄泉:名词作状语,在黄泉下。
(5)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首荣华,荣耀。
(6)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到煎熬一样。
(7)自名秦罗敷。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8)千万不复全。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9)便利此月内。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最为吉利。
(10)仕宦于台阁。仕宦:名词用作动词,任官职。
(11)又非君所详。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详知。
五、复习《诗三首》
(一)复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艺术特色。
2、培养通过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形象进而把握诗文的内涵的能力。
3、学习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短歌行》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曲,曹操这首《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归园田居》
陶渊明41岁弃官归隐,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最能显示陶诗的风格特点。
2.明了背景
《古诗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仕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注: 离开家乡到外地。],辞别父母。冉而往往一事无成[注: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的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注: 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短歌行》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将军政大权紧紧地掌握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刘备在荆州扩展力量。曹操深感今后的敌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才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注: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
《归园田居》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此后十多年里,陶渊明先后做过镇江参军、建威参军等职。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令,因为自己不愿“束带”迎接上面派来的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以后就再没做官,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贫困而死。
3.梳理结构
《涉江采芙蓉》
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忧终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短歌行》
第一部分(1段):从这场宴会场面说起,发出对人生的感叹,并对嘉宾表达自己的情意。
第一层(前8句):人生苦短,生命无常,作者提出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第二层(后8句):对嘉宾传达出对人才的爱慕。
第二部分(2段):作者希望广招人才,共成大业,统一天下。
《归园田居》
第一层(前4句):回忆弃官前。
第二层(中间12句):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
第三层(后4句):回到眼前,收束全文。
4.感悟主旨
《涉江采芙蓉》
通过写主人公采芙蓉给家乡的亲人,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无穷的思念之情。
《短歌行》
写了作者对于生命短促的感伤,并写出了面对短暂人生要广招人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愿望。
《归园田居》
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回归田园的欢快心情。
(三)精彩语段赏析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值得思考。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她。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把她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她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注: 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满足于它的高,水不满足于它的深,我也不会满足于人才的多。我要像古代的周公那样,虚心接纳人才,使天下民心,都归向于我。这四句话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的故事,来表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涉江采芙蓉》写游子采花赠送远方心中人,有“比兴”的意味,试作分析。
《涉江采芙蓉》属游子感兴之作,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它把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诗中,写游子采芙蓉赠送心中人,而芙蓉在古典诗歌中有高洁、幽雅的意象。《楚辞》中也用它隐喻美好品质。《涉江采芙蓉》写“芳泽”中长得旺盛、娇嫩的芙蓉,正是这美丽的芙蓉,引起游子对娇美的心中人的思念。而用香花芳草赠送心中人,既传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2、《归园田居》字面不写人的活动,可为什么人们并不觉得单调反而觉得很美很有生气呢?
这首诗字面确实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但它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得出那儿生活古朴、怡然自得[注: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的人们。因为诗人厌恶官场,早有归隐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如鸟归林,如鱼得水[注: 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轻松自在。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而且,作者在写景中善于炼字炼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荫”“罗”两字,运用比拟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
3、《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
不同点:《桃花源记》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它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归园田居》是作者摆脱尘网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解脱、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
4、《短歌行》写诗人忧人生短暂,借酒浇愁[注: 借助酒来排遗心中的积郁。],全诗的基调是不是低沉?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及早建功立业。尽管诗歌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调子似乎有点低,但全诗所显示的诗人礼贤下士[注: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热忱,其格调是高昂、积极、上进的。诗歌第二节,反复咏叹贤才难寻、难觅,正是为了反衬自己招才纳贤的决心和信心。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短歌行》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注: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注: 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2、字音字形
生难字注音
青青子衿(jīn) 呦呦(yōu)鸣鹿 何时可掇(duō) 绕树三匝(zā) 还(huán)顾望旧乡 越陌(mò)度阡 周公吐哺(bǔ) 羁(jī)鸟恋旧林 暧暧(ài)远人村 鼓瑟(sè)吹笙(shēng)
多音字辨析
遗:遗(yí)漏 遗(wèi)之千金 巷:深巷(xiàng) 巷(hàng)道间:房间(jiān) 间(jiàn)谍
难:难(nán)关 难(nàn)民 解:解(jiě)决 押解(jiè) 浑身解(xiè)数
形似字辨析
(1)漫(màn)长 快慢(màn) 谩(màn)骂 布幔(màn)
(2)青青子衿(jīn) 不矜(jīn)不伐 妗(jìn)母
(3)掇(duō)取 连缀(zhuì) 啜(chuò)泣 辍(chuò)学 补裰(duō)
(4)吐哺(bǔ) 晡(bū)时 果脯(fǔ)
(5)弄巧成拙[注: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zhuō) 相形见绌(chù) 基础(chǔ)
3、一词多义
顾:(1)还顾望旧乡。 动词,回头。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望。
(3)顾念慈母。 动词,关心,照顾。 (4)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副词,而,不过。
(5)足反居上,首顾居。 副词,反而。
厌:(1)山不厌高。 动词,满足。 (2)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动词,饱。
(3)东厌诸侯之权。 动词,读“yā”,压制,压抑。(4)适有卧厌不悟者。 动词,做恶梦。
去:(1)一去三十年。 动词,离开。 (2)卿可去成婚。 动词,前往。
(3)替汉家除残去秽[注: 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 动词,除雕,去掉。 (4)去门十里以为界。 动词,距离。
适:(1)少无适俗运。 动词,迎合。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去
(3)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 (4)处分适兄意。 动词,顺从。
(5)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会。副词,恰好。(6)王适此言,必亟听王言。 副词,刚刚,刚才。
4、词类活用
(1)对酒当歌[注: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2)鼓瑟吹笙。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 上一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