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去登山
①许多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
②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度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了险峻处的美丽。这一哲理也结晶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③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深;还可以大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句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注: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让你一辈子都矮在平原。
④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在一座千万年山龄、千百仞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便缩成了蚂蚁,仿佛动与不动都失去了大的意义;倘若以蚂蚁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注: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阈,视阈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层精神的仁山智水。
⑤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注: 脚不跨出家门。]地从前人书里发现。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极,你能看到大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群如花似玉[注: 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尽历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⑥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世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秋的境界。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的沉郁。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一览
⑦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许多先天低矮、其貌不扬[注: 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的人,因这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群,举手投足[注: 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间荟萃了海拔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庋。
⑧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人在山中,才知道,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处才能指点江山。
⑨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1.谈谈你对文中“登山”的理解。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3.文章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蕴含了登高望远[注: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俯视一切的气概,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登高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视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登山”为话题,为何在第⑤段中举了瓦特的例子?
5.选文第⑧段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6.你在学习上也需要翻越很多山峰,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文中的“登山”既指登临自然界的高峰,也指翻越人生的高峰(或翻越内心屏障,超越自我)。
2.生活中有许多山峰等待你去攀登,如果你不去努力,就可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3.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俯视一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瓦特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是登山的开始,生活中的山峰就在你的身边(或答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
5.排比句式,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地写出“登山”过程的美好感受。
6.例:学习中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战胜它,每克服一个困难就是翻过一座山,就是一次心灵的陶冶,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