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黄生借书说——袁枚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袁枚及其作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3、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课前准备活动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收集作者的资料。
课
堂
学
习
活
动
一、 导入
(1)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注音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课后实践活动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要
点
1、了解作者袁枚及其作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3、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问
题
情
景
[1] [2] [3] [4] 下一页
设
计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注: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注: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提心吊胆[注: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板
书
设
计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三.读课文
1、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作
业
设
计
1、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
2、背诵课文。
教
学
反
思
总课时 第52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黄生借书说——袁枚
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袁枚及其作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3、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课前准备活动
1、继续熟读课文。
2、尝试归纳课文的主旨。
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堂
学
习
活
动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读课文,感受语情)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3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课后实践活动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要
点
1、了解作者袁枚及其作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3、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问
题
情
景
设
计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板
书
设
计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三、归纳 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2、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
3、运用对比手法。
( 七 ) 课文翻译
作
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设
计
1、完成配套练习。
2、翻译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
学
反
思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