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草原》表格式教案
   [标签: ]

草原

  1 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课前准备活动

预习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实际谈草原。

2、学生看课件、欣赏草原美。

3、板书课题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理清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五、重点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分层。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后实践活动

2、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

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

[1] [2] [3] [4] 下一页

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5、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6、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深入感知草原美。

 

 

 

 

 

 

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         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草原

 2 课时

 

 

 

1、学习课文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课前准备活动

继续熟读课文。

 

 

 

 

 

一、导入。

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课后实践活动

 

 

 

 

1、学习课文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四、总结全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