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走向虫子——刘亮程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2、体悟“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3、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能与之和谐共处。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课前准备活动
1、 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2、 准备图片。
课
堂
学
习
活
动
一、导入:
选取了四五个选择性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明确“横看成林侧成峰”的道理,进而知道角度方式可能成为影响我的思考的局限或障碍。
二、字词积累: 速读课文,参照下列注释划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蜣螂(qiāngláng) 土坷拉(tǔkělā) 轱辘(gūlù) 骨碌(gūlu)
说明:实现字词教学目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三、整体感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四、 探究学习
1、 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
2、 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 讨论:人为什么会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1)先观看视频剪辑;(2)人与其它动物相比有优势吗?有局限吗?
3、 比较三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老师学生找出作者的想法。
4、 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课后实践活动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要
点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2、体悟“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3、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能与之和谐共处。
问
[1] [2] 下一页
题
情
景
设
计
五、拓展延伸
5、 你在生活中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吗?(你从动物身上得到过什么启发?)
6、 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一定也有这样的见闻与经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世界需要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
板
书
设
计
走向虫子
一、“我”观察虫子走路,认识人的缺点。
二、“我”帮助虫子,虫子不领情
人不应该自以为是
作
业
设
计
1、 完成课后作业题目。
2、 完成配套练习。
教
学
反
思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