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游记小品两篇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课前准备活动
读课文,熟悉作者资料。
课
堂
学
习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2、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3、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课后实践活动
4、高梁桥的得名: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要
点
5、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鳞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几席(jī) 缙绅(jìn shēn)趺坐(fū) 痴禅者(chán) 筵中人(yán) 烟霾(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òu) 了不相属(zhǔ) 岚(lán) 侑(yòu)茗(míng) 羸马(léi) 微泮(pàn) 飚风(biāo) 舛(chuǎn) 邸(dǐ) 砾砾(lìlì)
问
题
情
景
设
[1] [2] [3] [4] 下一页
计
6、 重点字词:
1) 春盛:春意正浓。
2)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色彩变幻让人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3) 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4) 以为戏具:当作演出(观赏)。
5) 临:面对。
6) 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7) 然则:这样……那么,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板
书
设
计
7、 需掌握的虚词:
乃急归(于是,就) 乃 百苦乃得至邸(才)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的连接)
茗饮以为酒(介词,以为此处“以之为”译“把…当作”)
浪纹树影以为侑(同上) 以 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同上)
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 着重裘以敌之(用来)
予以问予(因此) 鱼之沉水者(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西山之在几席者(同上) 与鸟之飞沉(助词,的)
人物之往来(同上) 忽而下,与之语(代词,代人)
之 中目塞口,嚼之有声(代词,代指人)
何京师之苦之此(助词,的)
作
业
设
计
1、 继续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 背诵课文。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游记小品两篇
第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课前准备活动
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
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学
习
活
动
一、继续学习课文
二、重点词语理解
着重裘以敌之(代词,代指寒冷)
舍水石花鸟之乐(助词,的)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同上)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同上) 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
三、 文章主旨:
第一篇:作者仕途顺畅,心情愉快,对京师盛景玩得很开心,写得很详细,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完“极乐寺”而返。(侧重写景)
第二篇:作者屡次求官未果,心情郁闷,对京师盛景没写上几笔,竭力强调北京春日的杀风景[注: 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春天比冬天还要让人扫兴。作者在苦苦挣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的美景。(侧重议论)
四、 写法归纳: 第一篇:
1) 采取白描的手法。 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积,而是极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 语句精炼,用词贴切。
第二篇: 借景抒情。
课后实践活动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要
点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问
题
情
景
设
计
何京师之苦之此(助词,的) 着重裘以敌之(代词,代指寒冷)
舍水石花鸟之乐(助词,的)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同上)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同上) 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
也 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 为官职也(同上)
板
书
设
计
高粱桥的美景及游览盛况。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游览过程
出游时天时及方式
游高粱桥记 游览的寒冷天气及尘土满天的恶劣环境
袁中道 写“我”舍弃山明水秀[注: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的江南,失落之情。
作
业
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计
1、完成配套练习。
2、背诵课文。
教
学
反
思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