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道 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繁弦急管[注: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等词语;
2、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读中批注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1、培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中悟、读中思和边读边作批注;2、理解并学习行道树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读法,探究法,质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导入法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共赴学习之旅,大家高兴吗? 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听说今天要到七年级一班来上课,还有很多老师光临指导,竟然高兴得一夜没睡,天快亮时,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梦?
师:好!请大家先闭上眼睛,让我带领大家走入我的梦境———昨夜神游张家界,适逢天子山上那棵千年古松正召集大树峰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树的精英欢聚一堂[注: 欢乐愉快地聚集在一起。],畅谈了各自的生活感受。第一个发言的是来自原始森林的代表。它说:“我们生活在古老的文明里,这里山清水秀[注: 形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虽然太阳公公不常与我们见面,但我们能常和山鹰欢娱,又能与白云私语,不时有城市过客远道而来,顶礼膜拜[注: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更有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颂松扬槐,优哉,游哉!”
第三个发言的是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树进城”的号召,从原始森林里移民到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他刚要开口,一阵刺耳的起床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行道树说的话我一句也没听到,唉!
大家睁开眼吧!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行道树会说些什么呢?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曾写过一篇文章,帮行道树表白了心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作家是如何写的。(出示课题:行道树 张晓风)
(自评:本环节教者巧设悬念,用故事引思,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神思遐想的空间。)
二、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字词学习(检查预习情况)
堕( )落 烟囱( ) 点缀( ) 给( )予
牙龈( ) 冉( )冉升起 贪婪( ) 苦熬( )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认真书写两个词,并选一个词说句话!
(自评: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会学生书写要工整,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词语。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能弃之。)
2、老师范读课文。
(提示:大家注意听,如果读到你心动的地方,不妨和老师一齐读。)
要求:a、标出段落序号;b你认为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一段?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一段?读一读,评一评。
自评:此环节一方面为学生后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出示范,另一方面还练习了学生听读感知能力。并借此机会加强了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指导。
3、评读课文
学生同伴交流,互相读一读,评一评,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它同学点评,老师注重阅读指导。
(自评:本环节教者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是赏读,又是美读,突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三、自主探究,品读课文
1、老师讲要求,教方法
过渡:下面,再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品读课文,注意“读出自己”,同时在文中作好批注,然后用以下方法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出示学习方法提示:
“自读自悟”
a.理解法:读了 ,我知道(懂得)了 ;
b.感悟法:读了 ,我感受(体会)了 ;
c.拓展法:读了 ,我想到(仿佛看到) 。
“我要质疑”读了 ,我不理解 。(在文中打上问号)
老师作批注示范:
是的,我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里道出了行道树内心的痛苦,特别是“悲凉”一词最能体现!
(自评:老师示范,教会学生边读边悟边写笔记,拿文中关键句子提示学生读书要善于质疑。)
2、学生自读后,再分小组交流。
注意: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写批注,引导小组的交流,并适时鼓励寻找到文中关键句子的学生,示意他认真准备等会儿再集体交流。
可能出现的句子:
a、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注: 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理解:重点是“堕落”一词的含义,同时还运用的“对比”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理解并作批注。
b、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理解:比城市里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行道树的痛苦,更深入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
3、“我要质疑”环节
过渡:大家刚才都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若学生没有疑问,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呢?行道树有哪些痛苦?“深沉”什么意思呢?
a、师生交流解决以上质疑。
b、让学生大胆质疑。
预测(这两个问题学生如果问到就要详讲,若没有提到老师也要适时导出):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行道树既“忧愁”而又“快乐”呢,这不矛盾吗?(提倡生生互助)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行道树愁在哪儿?乐在哪儿?
“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本句主要是表现城居人民环保意识薄弱,“固执”一词是行道树的自谦,充分表现了行道树执着地奉献!
四、情感体验,主题升华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刚才从了解了行道树的生活与工作,也去体验了它的忧愁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行道树充满了敬意。有的同学竟然对行道树吐露了心声,他说:“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还有人说:“行道树,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
你最想对它说什么呢?
1、行道树,我想对你说。
要求:请你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2、话说“借物喻人”——象征手法
同学们,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也有一句古诗,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
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还有菊花,能耐寒、不怕风霜
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话说“奉献者”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你能找出我们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吗?
学生可能会举例:如:清洁工人,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乐,正因为有千千万万[注: 形容为数极多。]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注: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默默无闻[注: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又将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自己,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
最后,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听一首歌,感受一下人世间最美丽、最崇高的情感——爱的奉献
六、作业布置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 。
假如我是 ,我愿为 。
2、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赋予这种事物一定的象征意义。(300字左右)